配圖:天水在線
“保存如此完整、裝飾精美的戰國中晚期車乘的發現在甘肅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十分罕見,對于研究這一時期車輛的制造技術具有重要意義。”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隊長周廣濟給出如此之高評價的,是最近在甘肅省張家川縣發現的國內罕見的戰國墓葬。
11月27日,記者了解到,甘肅省文物部門已準備將張家川戰國墓葬和已經取得重大研究進展的禮縣大堡子山遺址,聯合申報今年全國的十大考古發現。
然而,富有意味的是,與大堡子山遺址被發現同出一轍,如此重大的考古發現竟然也是源于盜墓者的"引導",再一次上演了"跟蹤追擊"。
7月中旬的一天,當地警方接到群眾舉報,稱在張家川木河鄉桃園村一農田里發現了盜墓者挖掘的盜洞。警方為此連續蹲守。7月19日,3個陌生人的出現引起了警方的注意,經過跟蹤調查,警方鎖定3人為盜墓嫌疑人。
8月4日凌晨2時許,當地一村民與兩名外地男子,來到自家的責任田里開始盜掘古墓。就在他們挑燈"苦干"時,民警趕到現場,將3名盜墓賊當場抓獲。民警順著繩索下到墓穴查看,發現竟是一個很大的墓室。
情況迅速反映到了文物保護部門。8月7日,甘肅省博物館考古隊緊急投入到對古墓的搶救性清理發掘中。隨著土層一層層被考古專家剝離,一個具有極高歷史、文物價值的大型古墓浮現了出來。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相似的場景在甘肅已不止一次地上演。
原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文治談起20世紀90年代初禮縣大堡子山大肆盜掘文物的情景,仍然義憤填膺。"最嚴重時,全鄉大約三分之二的人都上山挖文物去了,以至于山上興起了賣大餅、賣冰棍的服務市場。"他回憶道,當他們得到消息趕到禮縣察看時,只見大堡子山上插著紅旗,滿山晃動著揚锨刨土的人影。
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初世賓告訴記者:"大堡子山被挖開之前,文物部門根本就不知道那里有文物,更別說是文物保護了,讓盜墓分子搶占了先機。"
一些文博專家告訴記者,近百年來,我國大致經歷了3次文物浩劫:第一次為列強侵華掠奪,第二次是"文革"時期的破壞,第三次則是20世紀80年代至今,其主要表現是盜墓和走私文物猖獗。
記者了解到,近三年來,甘肅省文物部門在對大堡子山進行大規模地搶救發掘的同時,還在禮縣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豎立遺址、墓群的標志,并劃定出保護范圍,并在重要的區域聘請了文物義務保護員,保證文物的安全。一系列保護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并未能完全阻斷盜墓者的"癡心妄想"。
在暴利的驅動下,一些盜墓團伙總是聞風而動,他們與本地不法之徒、甚至一些為文物保護部門工作過的人內外勾結,不顧一切將盜掘古墓的魔爪伸向還尚未挖掘的區域。
一些盜墓團伙組織甚至已經形成集團化、專業化、裝備現代化的特點。團伙分工明確,有的組織、有的聯絡、有的放哨、有的挖墓,其中不乏盜墓高手。他們打著各種幌子和旗號,白天公開踩點,晚上勾結少數本地不法之徒肆無忌憚地盜墓,同時用武力威脅知情群眾不許報案。初世賓告訴記者:他曾經在一次文物調查中發現,一些文物盜墓分子為了作案,把已經踩好的點圈起來建成工廠,故意讓煙囪冒煙裝作正常生產,其實在里面瘋狂盜寶。
盜墓賊還將觸角向不易被發現的邊遠落后地區延伸,盜墓賊團伙由親朋好友固定組合逐漸發展成跨省區"專業人士"臨時組合。在一些文物富集地區,一些農民每到農閑季節就把盜掘古墓和古遺址作為增收的"副業",甚至還出現了盜墓專業村和盜墓專業戶。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介紹,根據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結果,全國大約有40多萬處不可移動文物,但現在估計至少三分之一已經沒有了,自然破壞是一個方面,但主要是人為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盜掘。
讓人深思的是,作為文物研究考古部門,為什么在一些重大的考古發現上毫無預見性?為什么盜墓分子總是先于文物保護部門而屢屢得手?
原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文治介紹說,建國以來,我國文物保護一直奉行這樣的原則---埋在地下是最好的保護方式,地下文物應被動發掘。然而,受"國際大氣候"影響,文物迅速升值,盜墓活動的一本萬利使得盜墓賊瘋狂作案。事實證明,這個奉行了五十多年的地下文物保護行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的保護需要。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初世賓一語道破天機:那是因為我們對盜墓活動的來勢估計不足,對當地歷史了解得不深不透,對文物分布范圍勘查不全面不徹底,這才導致地下文物保護局面被動。
據了解,從整體力量對比上,盜墓的黑勢力并不處于劣勢。許多犯罪團伙的通訊手段要強于文物保護工作者,他們用衛星定位儀、雷達聯系,出入有專車,甚至在和執法隊員對抗時的武器也更先進。
初世賓認為:"盜墓分子剛一露頭時,我們就應該行動起來,但是,對方是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與政府軀體龐大、行動遲緩形成鮮明對比,往往使得文物保護追不上盜墓賊的腳步。"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楊惠福告訴記者:"從1992年到2002年這10年,甘肅省內地下文物遭到的破壞比任何時期都多。據不完全統計,僅禮縣大堡子山至今流失海外的青銅器秦公簋(guǐ)等珍貴文物就達150多件。"
根據有關部門的估計,在過去幾年間,中國至少有二十多萬座古墓被盜。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文物素質"低下的政府官員無形中成了盜墓賊的庇護神,有的領導干部竟堂而皇之地說:"盜墓是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手段。"
"這是一件大堡子山先秦貴族墓出土的青銅古鼎,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從盜墓賊手中收繳后,曾將其當作禮物送給了他人……當時挖得滿地都是窟窿,一個先秦大墓的盜洞正朝著禮縣某鄉政府門口,當地政府官員仍然視而不見。"馬文治指著這件青銅古鼎的圖片無奈地說。
甘肅省文物考古所所長楊惠福告訴記者:"由于我國文物保護工作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各項制度建設還存在著漏洞,因此從制度層面上講,文物保護是一項重大并且深遠的課題,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案,從而逐步完善這個文物保護的制度體系。"
在努力打擊國內形形色色盜賣文物活動的同時,如何阻斷中國的文物出境,也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除了本國的文物犯罪外,一些外籍不法分子也不斷打著中國文物的主意。初世賓告訴記者:"甘肅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被盜,就是典型的海內外勾結的盜墓行為。"
現在,不管是合法得到的還是盜掠來的,各種文物交易都在"蓬勃發展"。有專家表示:"一些珍貴的中國文物若要回歸故里,需要重金才能從國外買回來。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有效斬斷伸向文物的黑手,中國最終將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均蒙受巨大的損失。"
(本報蘭州11月27日電 記者周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