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古道邊,荒漠連天;土也黃,天也黃,沙塵常現……”在距離古浪縣縣城東北30公里處、土門鎮3公里處的八步沙,曾經荒無人煙,風沙肆虐,嚴重侵蝕著周圍村莊和農田,威脅著周邊鐵路、公路的暢通,影響著當地3萬多群眾的生產生活。
第二代治沙“六老漢”,現任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
“沙漠里種樹難度特別大,今天你種活一棵樹,明年春天一場大風,樹就被拔地而起。”第二代治沙“六老漢”,現任八步沙林場場長郭萬剛回憶起當初治沙場景時不禁感嘆。
住著“地窩子”,吃著干饃饃。“六老漢”在一次次失敗中摸索經驗,探索出了一棵樹扎一圈草來防風沙的辦法,立志治理沙患。后來,六老漢陸續因為年紀大而退出了治沙第一線。
在父輩們精神的感召下第二代治沙“六老漢”開始頂替父親治沙造林。他們動員組織150多人的治沙隊伍,挺進騰格里沙漠南緣腹地,對八步沙最后2萬畝沙漠進行治理。經過3個春秋的連續苦干,終于完成了2萬畝的治沙任務,共栽植檸條、沙棗、花棒、梭梭、白榆等各類灌木360萬株。
隨后又承包治理離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萬畝的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一帶的沙荒地。這里每年5至10級以上大風要刮100多天,肆虐的風沙直接侵害著黃花灘4萬移民的生產生活。
“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為了全面徹底治理沙漠,2003年國慶節后,郭萬剛卷起鋪蓋,走進了黑崗沙,住進了土坯小屋,成天領著200人的治沙隊伍,對茫茫沙漠展開決戰。選苗、挖坑、種植……經過幾年的奮力拼搏,黑崗沙等地的沙患得到了有效治理。
如今,在郭萬剛的帶領下,昔日黃沙漫天、環境惡劣的沙地貧困林場發展成為一個物種豐富、環境優美、生機盎然的林業觀光景區,在沙漠之海鑄起了一道綠色的屏障。
六枚鮮紅的指印,六個家族的信仰。近四萬畝貧瘠的荒漠,三代人出征的疆場。三十余年如風而過,一片綠洲已經茁壯,那是生活的頑強,那是不滅的希望。
一代又一代武威人民在與干旱和風沙長期斗爭中,同心同向,久久為功,讓沙漠披上了綠色。在艱苦創業中敢為人先,大膽創新。70年來,全市人民積極探索富強振興之路,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在武威這塊古老的熱土上譜寫了壯麗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