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生態文明答卷的背后
——石羊河流域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調查
核心提示
發源于祁連山的石羊河,千年清澈,曲折婉轉,滋潤出民勤綠洲,撐開了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
然而,隨著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嚴重過度,石羊河流域生態日益惡化。
石羊河生態問題,牽動著溫家寶總理的心,他先后十多次批示,強調“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2007年底,國務院批準實施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自此,石羊河生態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在這個冬天,石羊河流域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處在兩大沙漠合圍中的民勤綠洲看到了新的希望。
2010年10月23日,注定成為石羊河流域治理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截至當日,今年石羊河流入下游民勤的水量超過2.5億立方米,提前完成了《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近期目標要求的水量;民勤地下水開采量也減少到1億立方米左右,接近治理的近期目標。輸入水量增加,地下水開采量大幅減少,標志著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國家工程,綠色夢想。從2007年底國務院批準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到今天石羊河治理交出這一張沉甸甸的成績單,人們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
11月中旬,記者過涼州,走民勤。發現“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已經化為武威人守衛家園的信念。他們深化水權改革,打心眼里心疼水、愛水,借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效產業,打響了一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攻堅戰。
節水意識深入人心——水權制度像一道無形的“緊箍咒”,讓農民自覺告別粗放用水,以水定發展,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石羊河流域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節水。那么,如何改變這里人們無節制用水的陋習,調動他們主動節水的積極性呢?
建立水權制度,是解決這一難題的突破口。
武威市將石羊河流域內水資源量,按農業、工業、生態和城鄉居民用水,層層分配到戶,并將農業用水量一一落實到機井和灌溉輪次。
“一畝地配390立方米水,人均配2.5畝地的水”,這樣的水權,讓民勤縣三雷鎮中陶村村民張玉琴不得不壓減田地,她家原來種的15畝地,現在變成了11畝,用水也不能像過去那么隨意了。
“想多用一桶也不行。”村里的3眼機井,現在和武威市其他1萬多眼機井一樣,都上了一把“鎖”——機井智能化管理系統。她澆地取水都得刷卡,卡由村主任統一保管,啥時取水都有規定。
水變得如此金貴,使得張玉琴現在一年老盤算著怎么調整種植結構能夠節水。
這兩年,種洋蔥經濟效益好,可費水。張玉琴就不敢像前些年那樣種成10畝,今年只種了6畝。另外除種了兩畝小麥、玉米外,她還種了1畝葵花。“種葵花省水,能給洋蔥用水補上些。”她說。
這還不夠。她還將自家的地,一畝畝全分成了3塊,變大田漫灌為小畦灌溉。“這樣,澆3回能省1回水。”
張玉琴算了一筆賬,現在每澆一畝地比以前能節約一度電。一度電據測算能抽4.1平方米水。
在石羊河流域,水權改革使得農民像張玉琴一樣,不得不改變過去粗放的澆水方式,以水定產業,以水調結構。同時,他們還義無反顧地關井壓田,從根本上遏制地下水超采。關井壓田之前,武威農民普遍種植小麥、玉米等耗水量大的作物,現在葵花、棉花、茴香等節水型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越來越多。
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石羊河流域無序采水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年度用水量大幅減少。今年武威市全市水資源配置總量16.12億立方米,比治理前的2006年實際用水量減少了7.14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減少了8.84億立方米。
節水增收有機結合——治理不是餓著肚子保生態,而是積極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而實現生態環境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
水權改革了,關井壓田了,如何能讓農民不因節水減少收入,從此走上持續發展之路呢?
武威人找到了設施農業這把“金鑰匙”。他們從提高單方農業用水的效益出發,讓農業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將日光溫室產業打造成新的支柱產業。
保守估計,一座新的日光溫室產出相當于10畝大田的產出,但用水量僅僅是1畝大田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今年秋天,民勤縣蘇武鄉鄧岔村村民石玉璽終于在自家地里建起了一座日光溫室,種起了辣椒。以前,石玉璽一直擔心,溫室掙不來錢咋辦?
去年,看著鄰村千戶村村民建的日光溫室,一棚西紅柿可以賣兩萬多元,石玉璽再也抵擋不住日光溫室的“誘惑”了。
而且,雖說建日光溫室投資大,但政府一個棚每畝補5000元,上自動卷簾機、建蓄水池、搞滴灌等,也都有補貼。
現在,在石羊河流域傳統的小麥、玉米農田里,日光溫室星羅棋布。武威市設施瓜菜年產量已達40萬噸以上,生產規模現躍居全省第一位。“一花獨放不是春”。為了加快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農業結構體系,武威市還利用自身的光熱資源優勢,讓農民多種渠道增收。民勤的羊肉香溢四海,以暖棚養殖現代畜牧業應運而生;武威是專家們公認的“中國最佳葡萄產區”之一,以釀造葡萄、紅棗為重點的特色林果業正如火如荼地推廣。
生態治理逼農業轉型、增效。借此,武威傳統農業實現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轉變。
節約點滴留于下游——為了共同的家園,石羊河流域人們顧全大局,全力奉獻,譜寫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篇章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一項標志性目標,就是今年石羊河流入下游民勤的水量必須超過2.5億立方米,而處在中游的涼州區就成為這盤棋中很關鍵的一步。
位于河西走廊東端、發源于祁連雪山的石羊河,由8條支流匯集而成。其中,在涼州區就有西營河、金塔河、雜木河、黃羊河4條支流。
近年來,隨著上游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石羊河來水量減少,涼州區作為武威市中心城市,用水量激增,經石羊河進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紀50年代的5億多立方米減少到治理前的不到1億立方米,加上當地超采地下水灌溉,導致民勤生態日益惡化。
為了保護共同的家園,在水權制度的作用下,涼州區人們開始從區域用水向全流域統籌用水觀念轉變,他們一方面壓減農田灌溉用水面積,一方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讓節水意識走進了千家萬戶,以自己默默的犧牲,換來給民勤多調一些水。“以前,澆水就像吃‘大鍋飯’,誰澆水操心?跑水了,也沒人管。現在,水分配到戶,分時到田。挨著你澆了,半夜三更也得爬起來,要不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涼州區五和鄉侯吉村村民李文德對記者說。
不僅僅是用水跟以往的大手大腳方式說再見,村里有一眼能澆400畝地的機井,前年也關了。騰出來的地,李文德和其他村民一道搞起了養殖暖棚。“說實話,地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地荒了,誰心里好受?但村里人知道,民勤一旦保不住,我們涼州也保不住了。”
今年以來,涼州人克服種種困難,將一點一滴節約下來的水,留給下游民勤。他們先后四次向民勤調水1.34億立方米,超計劃2000多萬立方米。
省景電管理局也將滔滔的黃河水,不遠千里送到了民勤。而且還將調水量由設計的6100萬立方米增加到今年的8000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