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增效創新路
——民勤縣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節水產業紀實
七月流火的季節,來到民勤綠洲,躍入眼簾的是一派麥翠米嫩、棉綠瓜黃的喜人景象。從紅崖山南的免耕種植玉米田到三角城邊的膜下滴灌棉花地,從蘇武山下新苗茁壯的生態經濟試驗田到躍進渠畔秧葉茂盛的藥草產業示范點,都在以生機勃勃的秀色,向人們展示著民勤縣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美好前景。
今年,在大力推進的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中,民勤縣關閉機井700眼、壓減耕地11萬畝,使全縣機井關閉達到1698眼、耕地壓減達到24.3萬畝。且隨著水資源配置方案的落實,可資利用的水量也比去年減少。在此條件下,如何保證全縣農民收入不減?民勤縣委、縣政府做出的抉擇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引導農民積極探索和大膽創新高效節水增收模式,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高效節水產業。
按照壓縮農業人口、擴大非農業人口,壓縮高耗水作物、擴大高效節水型產業,壓縮傳統農業、擴大陽光產業的“三擴三壓”思路,民勤縣積極引導農民以“節水型、高效型、生態型”為目標,科學調整種植業結構,建立高效節水型生態農業種植結構。通過實施種植結構調整推進行動,采取信息引導、資金扶持、政策鼓勵、科技服務、干部幫扶等措施,開展春耕生產,壓縮小麥玉米帶田等超高耗水的帶狀種植模式,推廣日光溫室蔬菜等高效節水種植模式。同時,為了實現節約用水、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有機統一,民勤縣委、縣政府作出了發展生態經濟的戰略決策。著力培育以紅棗、釀造葡萄為重點的林產業,以甘草、飼草為重點的藥草產業,以舍飼圈養為重點的畜牧業,以飼料桑、甜高粱為重點的旱作農業,以蓯蓉、苦豆、菊芋為重點的沙產業,以沙柳種植、農作物秸稈氣化為重點的生物質產業,努力實現治理模式、節水方式和增收渠道的多樣化。
在離民勤城五公里的三雷鄉中陶村,村上充分發揮城郊地理、交通和信息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于今年組織農民建設了集種苗培育、試驗示范、教學培訓、產銷銜接和合作發展于一體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建設示范點,目前,已經完成百米溫室墻體建設200座。
堅持把日光溫室建設作為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重要任務和節水增收的基本模式,置于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全局中統籌謀劃,強力推進,是民勤縣作出的正確抉擇。在規劃布局上,遵循城郊、沿路、就水、擴面的原則,加強區域聯合,強化組裝配套,因地制宜,科學布局,集中打造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學得上的精品示范點,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全縣日光溫室建設。在政策扶持上,進一步完善項目補助、財政貼息、部門幫扶、政策性保險等扶持措施,有效解決資金籌措、配套建設、技術服務、市場銷售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充分激發農民參與日光溫室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發展模式上,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引導、激活主體、群眾參與的要求,大力推廣公司帶動、能人帶動、協會帶動、示范帶動和“2+1”等多種建設模式,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日光溫室建設,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在技術服務上,鞏固縣鄉兩級技術服務隊伍,制定農民技術員職稱評定和聘任辦法,成立縣級新型農民培訓學校,新建鄉級農民培訓學校,規劃建設科技服務中心,健全完善了縣鄉村組四級技術服務體系。在市場開拓上,加快推進種植基地、種苗繁育、儲藏加工、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市場營銷、技術服務和農民培訓“八大體系”建設,積極開拓縣外市場,全面推廣訂單種植,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集約化發展的格局。今年已有56個日光溫室示范點開工建設,完成墻體1179座。
地處民勤湖區的紅沙梁鄉,是風大沙多、干旱缺水的鄉鎮。這里的農民算過一筆賬:種植1畝地膜棉花,比種植1畝小麥要節水160立方米左右,而1畝棉花的純收入卻是1畝小麥的4倍。今年,全鄉大力調整經濟結構,3萬畝耕地中,有2.8萬畝種植了棉花。但是,棉農并不滿足現有的節水增收效益。就在這個鄉的孫指揮村4社,群眾在農業和水務部門支持下,推廣棉花膜下滴灌種植技術面積達2000畝。棉農告訴我們:這種節水技術,工作行不澆水,比單純的地膜覆蓋每畝可節水150立方米左右,還不用鋤草,降低了生產成本,每畝能增收150元左右。
農民節水增收模式的探索和創新,說明縣委、縣政府在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中提出的堅持實施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不動搖、堅持推行水權水價改革不動搖、堅持發展日光溫室產業不動搖、大力拓展節水增收模式、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思路,在變為人民群眾的行動。且因得力于縣上的扶持和科學技術的指導,多樣化的節水增收模式,正在綠洲大地,綻放出美麗花朵。
在紅崖山下的重興鄉黑山村,玉米制種是該村認準的效益不錯的產業。為了節水增效,群眾在科技副鄉長常培林的指導下,對170畝玉米進行了免耕種植試驗示范。去年種植的玉米在收獲后不揭地膜,少澆灌一次安種水,今年種植時,在去年玉米地的空行內開穴點播,這種耕作,節水、節肥、免耕、省工。現在,玉米長勢不錯,每畝可節水150立方米,增加收入150元。
而在民勤東北部的東湖鎮西歲一社,農民李金民在科技人員指導下,繼去年在棉花舊茬上采用免耕栽培種植茴香嘗到甜頭后,今年又在種植茴香的舊茬上直接播種棉花,眼下正長勢喜人。李金民算過一筆賬,他1.5畝地的茴香,由于采用了免耕栽培技術,節水188立方米,節電69千瓦時,節約水費3.4元、電費16元、地膜費用94元、化肥費用37元、機耕費45元,畝均節約開支130元。棉花種植節約的成本也與茴香不相上下,收成卻與常規種植沒有區別。由于省錢省工又節水,冬季免耕還可避免土壤裸露,防止就地起沙,有利生態保護,一膜兩用免耕栽培技術,受到群眾歡迎。今年,東湖鎮21個村的18760畝棉花和茴香,采用了這種種植技術。目前全縣推廣面積達4.8萬畝左右。
唐生榮是蘇武鄉中溝一社農民。在縣鄉推進的經濟結構調整中,他建起了3座日光溫室種植瓜菜。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采摘西紅柿和黃瓜。說到節水,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們,他的溫棚全部采用了縣上推廣的滴灌技術,好處太多了。3座棚每年節水160立方米,節肥320公斤,同時還降低了棚內濕度,減沙了病蟲害發生,改善了產品品質,提高產量一成。沒有這項技術前,他3座棚一年收入20100元,采用滴灌技術后,收入達到26000元。是經濟結構調整和高效節水增收模式的推廣,讓他的收入越來越好。
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特色產業,是民勤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顯著特點。在蘇武鄉泉水村,農民新種了800畝中藥材甘草。村主任葉玉儉介紹說,甘草第一年澆灌4至5次水,第二年澆灌3至4次水,第三年澆灌3次水,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趨勢。種植1畝甘草,至少比種植1畝小麥節水160立方米,而純收入每年可達1500至1600元,是小麥純收入的3倍以上。正是因為和葉玉儉一樣追求著節水增收的目標,耐旱、抗堿、高效的特色優勢產業,如今正在民勤大地蓬勃興起。今年,全縣種植棉花22.7萬畝,茴香2.86萬畝,葵花5.3萬畝,藥草3.6萬畝。基本形成了溫室和糧食、棉花和茴香、藥草和畜牧“三個三分之一”的產業布局。因結構調整,上半年全縣農業灌溉用電量較去年同期少用1300萬千瓦時;提取地下水較去年同期削減5330萬立方米。
調整結構顯優勢,節水增效創新路。受干旱缺水嚴重制約的民勤農業經濟,在全縣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連理之花,競相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