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求和諧
東風陣陣歌奮進,綠洲處處謀發展。乘著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東風,10月19日至21日,民勤縣召開了第十二次黨代會。在這次會議后,圍繞民勤貫徹溫總理“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指示精神和省委書記陸浩調研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時在民勤的講話精神,及如何促進民勤生態、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記者采訪了新當選的中共民勤縣委書記謝治國。
謝治國說,民勤是溫家寶總理深情牽掛的地方,溫總理曾多次說過,“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這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定要實現的目標。這也不僅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關系民族生存和國家發展的長遠大計。”為了貫徹落實溫總理的指示,省委書記陸浩于今年9月下旬,專程前來民勤,對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進行了專題調研,站在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治本之策。這充分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民勤和整個石羊河流域人民群眾的深情關愛,也充分說明加強石羊河流域和民勤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時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完成這個歷史使命,我們任重道遠,但也信心百倍。
謝治國告訴我們,乘著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東風,民勤縣于最近召開了全縣第十二次黨代會,會議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溫總理和陸浩指示、講話精神,把黨的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最新理論成果與民勤實際緊密結合,對民勤未來五年的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謀劃,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繁榮、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民勤的奮斗目標。其目的就是要團結和帶領全縣人民,沿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開拓進取,奮勇前進,不斷創造新的業績,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
談到民勤的生存發展,謝治國胸有成竹。他說,今后五年,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科技為先導,以項目為載體,以石羊河流域民勤屬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為主線,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目標,認真實施生態立縣戰略,興水治沙辦教育,關井壓田調結構,強工活商促發展,努力破解加快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固有矛盾。緊緊圍繞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紅沙崗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大項目,在生態保護、教育移民、陽光農業、煤炭工業、城鎮建設、蘇武文化六大領域尋求新的突破,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濟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民勤奠定堅實的基礎。
謝治國說,從這些新的思路和要求出發,我們將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立足“興水”,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在積極爭取外流域調水的同時,大力推行生物、工程、技術等綜合節水措施,深化用水管水體制改革,落實新的水資源配置方案,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緩解民勤水資源危機。著眼“治沙”,認真實施以風沙源治理為重點的“鎖邊工程”;以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草場封育為重點的“水保工程”;以農田林網和通道綠化為重點的“網絡工程”;以適地適樹和加快新品種培育為重點的“種苗工程”。按照荒漠草場封育區、沿沙退耕還林區、內部高效種養區三大塊治理模式,分類施治,梯次推進。圍繞“辦教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教育多元化投入力度。深化各項教育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快發展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打造“教育名縣”品牌。通過加強適應市場需求的科技培訓、技術教育、“訂單教育’等措施,變人口壓力為人才資源優勢,為新技術推廣應用、勞務輸轉和生態移民提供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認真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施“關井”,遏制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把“關井”作為削減地下水開采量、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的治本之策,堅持“先區外后區內、先荒地后耕地、先湖區后壩區、先機關后個體、先集體后農戶”的原則,制定科學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力爭使地下水持續下降的勢頭得到遏制,局部地區地下水位有所回升。依托“壓田”,減輕農民對土地的過度依賴。要結合機井關閉,下決心壓縮耕地面積,引導農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日光溫室等集約利用自然資源的節水高效農業,鼓勵發展非農產業。嚴格落實縣域內禁止放牧、禁止開荒打井、禁止過量開采地下水的“三禁”政策,依法堅決查處非法開荒和已摞荒耕地進行復耕的案件,確保耕地退得出、穩得住、不反彈。堅持“調結構”,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益。按照“以水定產業、以水定規模、以水布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大力壓縮農業人口、擴大非農業人口,壓縮高耗水作物、擴大節水高效型產業,壓縮傳統農業、擴大“陽光產業”,實現由種植業一統天下的單一種植型農業向農林牧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由農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轉變,由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使全縣工業化、規模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比重明顯下降,畝均耗水量明顯減少,單方水效益明顯上升。
謝治國說,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民勤生存和發展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積極建設經濟強縣,集中培育以農產品轉化為主的加工業、以礦產資源開發為主的煤產業、以舍飼圈養為主的草畜業、以日光溫室建設為主的沙產業、以高效節水作物為主的種植業、以蘇武文化為主的旅游業等六大強縣富民產業,推動縣域綜合經濟勢力向河西中等位次邁進。要切實抓好項目工作,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堅持國家投資、招商引資、銀行融資、啟動民資“四輪驅動”,認真實施好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生態治理項目;節水工程、鄉村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小學危房改造、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社會事業項目;“六小工程”建設、日光溫室和沙產業試驗示范等新農村建設項目;紅沙崗原煤礦井建設、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發展項目。進一步緩解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增強對縣域經濟的拉動力量。要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打響具有民勤地域優勢的“羊肉之鄉”、“甘草之鄉”、“大板瓜子之鄉”的品牌。大力發展沙產業。嫁接改造草畜、棉花等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日光溫室等“陽光產業”,加快發展甘草等沙生藥材產業,做強做大勤鋒灘等集生態治理、節水示范、陽光農業、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沙產業龍頭基地。按照“大收縮”的思路,走好高效節水、生態移民、退耕封育、勞務輸轉、城鎮帶動、產業富民六條路子,加大湖區扶貧開發力度。堅持“少取、多予、放活”的原則,認真落實中央支農、惠農政策,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要大力發展地方工業,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實施“三大計劃”,構筑“三大板塊”。即實施骨干工業“翻番計劃”,構筑工業發展的支柱板塊;實施園區聚集“倍增計劃”,構筑工業發展的規模板塊;實施民營經濟“升位計劃”,構筑工業發展的活力板塊。與此同時,要提高城鎮建設管理水平,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按照超前謀劃,分步實施,城鄉結合,以城帶鄉,項目支撐,市場動作的方式,把縣城建成綠洲生態型宜居城鎮、文化教育名城、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把泉山、西渠等五個小城鎮建設成農村區域經濟文化中心,把紅沙崗鎮建成全市經濟競爭力最強的新興工業城鎮。要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和旅游業,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以縣城為中心,以主干公路為軸線,以沿路小城鎮和集鎮為節點,加快物流基礎和市場體系建設。堅持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