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長出“金蛋蛋”
10月下旬,當記者走進高寒邊遠山區的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時,這里已是冰天雪地。但該鎮西灘村藏族致富能手宋占科的日光溫室里暖氣融融,人參果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據主人介紹,他帶頭興建3座日光溫棚,每座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
哈溪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海拔在2400米至4166米之間,年均氣溫1.5℃,是扶貧工作重點鄉鎮之一。5年前,這里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600元左右,嚴重威脅著百姓的生存。從去年起,武威市委、市政府做出哈溪、張義聯手開發人參果產業的戰略決策后,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從去年前兩批266座人參果大棚的收入看,已有80%的種植戶收回了成本。今年新建的1185座已基本實現移苗定植。
在人參果大棚建設中,每建一座棚需要投入資金2萬元左右。縣上為每個建棚戶扶持資金3000元左右。鎮政府也出臺了優惠扶持政策,凡人參果種植戶按每米100元標準給予建棚補助,農戶按建棚大小可得到鎮上2000元左右的扶持,同時還可得到6000元的扶貧貼息貸款和其他信貸支持。鎮政府堅持規劃先行,實行“四統一”的辦法,即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引種、統一定價、統一銷售,規范了人參果產業建設。今年4月,東灘村藏族貧困戶周大海在得到5000元補助和6000元貼息貸款后,自籌資金9000元,建成了大棚,現已完成種苗定植。古城村古城組李吉花草(藏族),丈夫因患重病返貧,曾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去年鎮政府主要領導帶領農技站、財政所干部多次上門動員她家建人參果大棚,并協調貸款4000元,送去搭棚屋架、棚膜、門窗、水泥等材料。去年建棚后,凈增收入6000元。嘗到甜頭的李吉花草,今年又建成了第2座溫棚。
隨著人參果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協會在生產、銷售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哈溪鎮與涼州區張義鎮適時聯手發展人參果產銷協會,目前全鎮會員已達1420戶。協會聘請專家、教授做技術顧問,建立起穩定可靠的技術依托,并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技術培訓。協會還成立了“天梯山人參果網站”,在甘肅新聞網上發布人參果銷售信息,組織專人用漢語編寫了《人參果之歌》,并翻譯成藏歌,讓各族群眾廣為傳唱。各村會員小組積極為農民跑路子、收信息、搞服務。目前,全鎮60%的人參果通過協會銷售出去,確保了價格的穩定,每座棚年均純收入達2萬元,人參果產業總收入達2902萬元,是當地種植小麥收益的110倍。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增收112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