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成剛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張義山區種植人參果的農戶,每個大棚產值高的可達2.8萬元,是常規大田糧食作物的10—20倍以上。就用水而言,每畝大棚用水200立方左右,是大田灌溉作物的1/3。“可以說,在武威這樣干旱缺水的地區推廣日光溫室,既節水、節能、保護生態,又增加農民收入,是轉變農民生產方式、生活狀態、思想觀念的一項革命性措施。”中 國經濟時報記者在武威采訪時了解到,通過發展“沙產業”,當地政府、企業、農戶都看到了效益,嘗到了甜頭。
“沙產業,不是用沙子做的東西叫沙產業,而是在沙漠干旱地區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陽光優勢,實行節水、節能、節肥、高效的大農業型的產業。”
作為一個新概念、新型產業,“沙產業”最早是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和倡導的。他預言:在21世紀,以創建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農業、林業、草業、海業和沙產業將在我國大地上出現第六次產業革命。
中國科協原副主席劉恕認為,沙產業有四條標準:一要看 太陽能的轉化效益,二要看知識密集程度,三要看是否與市場接軌,四要看是否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
“留住陽光”,在“沙產業”的理論思路下,“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大農業型產業”正在甘肅武威進行著不懈的嘗試。
近年來,武威立足本地實際,充分利用沙區豐富的光熱資源和沙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節水為重點的“陽光農業”,按照“禁開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原則,在沙產業開發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錢學森沙產業實驗室積極引進技術和設備,已建成了604平方米的小球藻試驗生產區,于2006年4月開始試生產。同時開展了蓯蓉嫁接栽培探索,民勤縣東湖鎮、勤鋒灘沙產業示范區、石羊河林業總場已完成梭梭嫁接蓯蓉試驗面積1000畝。
據《武威市發展沙產業實施方案》,2006年,將新發展日光溫室1萬畝,建立沙產業資料室、科研室、防沙治沙和沙產業成就展覽室,強化技術設備配套,力爭在沙產業和防沙治沙高新技術實驗研究方面上一個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