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盛產美玉,素有“隴上玉器之鄉”的美譽。尤其鴛鴦一帶,有“眾山皆藏玉”之稱。據明萬歷《寧遠縣志》載:“縣北二十里有桃花峽,中有溪流……峽石似玉,名峽石蘊玉。”清康熙《寧遠縣志》“峽石蘊玉”列為武山八景之一。
鴛鴦玉雕歷史悠久,是中國玉帛之路上西玉東輸的源頭之一。據葉舒憲《關于齊家文化的起源——十次玉石之路考察的新認識》,“最先登上玉石之路的,就是渭河道上輸送的武山蛇紋石玉。”武山鴛鴦玉“從仰韶文化時期就得到開發利用,有大地灣二期和四期出土的玉鑿玉錛、天水師趙村第五期的蛇紋石玉錛、寶雞福臨堡遺址玉器和靈寶西坡墓地出土的14件玉禮器,以及鎮遠縣出土常山下層文化玉禮器為代表。”這些蛇紋石玉器的出土,清晰地呈現出玉石之路渭河道。隨后齊家文化登場,將西部玉礦資源區逐漸向西拓展擴大,形成史前西部玉文化發展的高峰。
武山縣博物館收藏的齊家文化鴛鴦玉琮和權杖頭、靜寧縣博物館藏齊家文化玉鉞(國家一級文物)、隴西縣博物館藏齊家文化鴛鴦玉璧、定西市博物館藏齊家文化鴛鴦玉璜,都是齊家文化的鴛鴦玉禮器。甘谷毛家坪秦早期文化考古發掘出土的玉玦,材質也是鴛鴦玉。明代萬歷編纂的《寧遠縣志》中所說的桃花峽就是現在的馬河峽,峽中玉石就是鴛鴦玉。
鴛鴦玉雕,精巧美觀。鴛鴦玉衍生的夜光杯雕,晶瑩剔透,薄如蟬翼,造型別致,生動優美,2006年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0年被評為全國最受歡迎的十大旅游產品之一。
迄今明確知道的最重要的蛇紋石玉礦,是現今依然在開采和供應的武山縣鴛鴦山的鴛鴦玉。渭河河道曾以便利的水路運輸,讓武山鴛鴦玉在西玉東輸和玉帛之路大放光彩,鑄造了武山“隴上玉器之鄉”的亮麗名片。
武山鴛鴦玉雕件工藝復雜,要經過選料、鉆棒、切削、掏膛、沖碾、細磨、拋光、燙蠟等二十多道工序。產品的光度、亮度、形態、精細程度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在不斷地進行革新。智慧勤勞的武山人在玉器研究、創作過程中,也涌現出了一批潛心鉆研玉雕技藝的民間藝人。他們深入挖掘傳統的玉雕工藝,四處拜師學藝,把繪畫、詩歌等藝術運用到玉器創作上,使鴛鴦玉雕工藝美術品逐步形成其獨具特色且名目繁多的玉品奇葩。
武山鴛鴦玉雕題材廣泛,其中以“麥積石窟”“伏羲”“三角爐”等為題材的作品形象生動;花卉、動物、吉祥圖案、人物故事等作品清秀雅致,情趣濃厚,線條剛勁利落,棱角分明;龍瓶、牡丹瓶、松鶴瓶等題材的雕件都表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特別是仿古雙龍杯等,選材精細,造型美觀,款式新穎,工藝精巧,光潔度高;“騰龍”“丹鳳朝陽”“牡丹映霞”“雙鳳屏”等作品,更是備受大眾青睞。
在“2020甘肅省工藝美術作品展暨第十五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評審活動”中,武山夜光杯雕傳習所負責人曹敏的玉雕《鴛鴦玉饕餮》榮獲“創作創新一等獎”。
武山鴛鴦玉雕產品主要有酒具、茶具、娛樂擺件、健身器具及建筑裝飾、大型雕件等三大系列60大類180多個品種,其中以夜光杯、龍鳳杯、竹節杯、玉奔馬、玉船、文房四寶、花瓶、熏爐等最為馳名。
武山夜光杯雕技藝傳承者在弘揚傳統鴛鴦玉雕工藝的同時,創作了更多富有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審美性于一體的玉器產品,為夜光杯雕的傳承發展賦予了新的生命。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