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印記■紅軍汪富山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薛小瑞 王正平)本期《紅色印記》介紹紅二方面軍遺留武山紅軍——汪富山。
1935年11月19日,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分別從湖南省桑植縣劉家坪和轎子埡等地出發開始戰略轉移(即長征)。
此時,中央紅軍已經到達陜北,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二、紅六軍團曾作為中央紅軍的先遣隊,于1934年10月在湘西發動攻勢,調動和牽制敵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行動。
1936年7月5日,根據中革軍委電令,紅二軍團同紅六軍團及紅32軍在四川甘孜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
汪富山(1923—2013)原籍四川省天全縣樂英鄉安樂村。1935年8月間,部隊首長住在他們家里,首長喜歡他,部隊走的時候,他跟了出來,從此參加了紅軍。那一年他12歲。
紅二方面軍遺留武山紅軍汪富山2011年6月采訪照
汪富山(2011年6月):“從天泉縣出發,經過甘孜州,從甘孜州過來,到老場下來,經過瀘定橋、雪山、夾金山,就從這一路過來了。那時候我不打槍,沒槍,背著一個茶壺、臉盆、飯包。出發時,準備了七天的干糧,用油炒的大米,沒夠吃,到達草地的時候就沒吃的了,過得非常不容易,沒吃的。好不容易才到了藏區。”
為什么汪富山說要“準備七天的干糧”呢?且說紅軍從瀘定橋一路翻山越嶺,行軍打仗,十分疲勞,需要進行休整;加之戰士們裝糧食的布袋子已經空了,需要籌集糧食,以保證部隊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糧食翻越夾金山,北上懋功、理番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為此,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在天全致電各軍團首長,“為實現與四方面軍會合的任務,每人須補足七天糧食,絕對不得違誤。”紅軍總政治部要求“各連隊開會解釋,備足七天糧食的意義。”
夾金山
夾金山,是邛崍山脈南部的高山,位于寶興縣的西北、阿壩州懋功縣以南,海拔4000多米。山上云霧繚繞,白雪皚皚,積雪終年不化,空氣稀薄,沒有道路,沒有人煙,氣候變幻無常,時陰時晴,時雪時雨,忽而冰雹驟降,忽而狂風大作,有“神山”之稱。歌謠說:“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凡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途中最為艱險、如同噩夢一般的地段,13歲的紅軍戰士汪富山能活著爬出夾金山,已屬幸運;前邊的松潘草地愈加艱險。據汪富山回憶,因為長途行軍,過草地時又缺少食物,他們把野韭菜花兒折下來煮著吃。到后來,實在沒有能吃的東西了,就煮著吃牛皮帶,所以得了嚴重的胃病,落下了病根,以致最后掉隊。
1936年9月7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哈達鋪研究制定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役計劃。成徽兩康戰役的勝利,使紅二方面軍獲得了物資和兵源補充,為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水嶺武山溫泉境
10月8日,紅二方面軍左路縱隊(總指揮部、紅2軍、紅32軍)與右路縱隊(紅6軍)在禮縣固城會合北進。在賀龍、任弼時率領下,左路縱隊翻越禮縣分水嶺進入武山,沿謝家莊、包家莊、李子溝、中壩到達溫泉鎮東梁山上的柏家山村一帶宿營。右路縱隊在軍長陳伯鈞、政委王震率領下沿聶河出溝至甘谷磐安鎮,過渭河駐謝家坪一帶休整籌糧。
汪富山(2011年6月):“從成縣、禮縣過來就到了武山包家莊,從分水嶺梁下來,沿著溝下來,分幾路走。”
時值深秋,陰天遇雨,戰士們在樹林下、屋檐下、草垛處露宿,在空曠場地燒柴烤火取暖并烘干衣服。10月9日清晨,左路縱隊翻越東梁山,經灣兒、觀兒、金剛寺、郭家莊、文家寺,行程20余公里抵達隴上重鎮洛門附近,在西旱坪、上堡子一帶擊潰國民黨保安隊的堵截,占領洛門鎮,搶渡渭河。
紅二方面軍左路縱隊所屬各部渡過渭河后,進入甘谷禮辛,同右路縱隊會師。10月11日,右路縱隊從禮辛去通渭。左路縱隊離開禮辛,向西經武山縣榆盤鎮進入通渭縣境內。
汪富山(2011年6月):“夜宿柏家山村時,遇雨著涼,渾身發熱,肚子劇疼到地上翻滾,見我無力行走,紅軍首長便聯系了一戶沒有兒女的王姓夫婦老人寄附下我并留了錢。出發前首長告訴我,好好養病,紅軍以后會來尋你。老人對我非常好,看病取藥,做白面饃饃、熬肉湯給我吃喝。經過四天的精心照顧與治療,我漸漸恢復了健康,便托人打聽紅軍情況,來人說部隊已走到了很遠的地方,便知追尋無望。后來我就留下來并成了家。”
第二排右三、右二分別是賀龍、任弼時
紅二方面軍離開武山的13天后,即1936年10月22日到達甘肅隆德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完成偉大長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