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洛門鎮位于武山縣東部,東與甘谷磐安鎮接壤、西鄰武山縣城,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隴海鐵路、天定高速、310、316國道橫貫東西,洛禮公路、S208線貫穿南北,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素有隴東南“旱碼頭”之稱,是全國56個重點集鎮之一,首批國家級發展改革試點鎮,全省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隴東南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和商品集散地。
近年來,武山縣洛門鎮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鞏固脫貧成果、激發鄉村活力、培養鍛煉干部、加強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以村級集體經濟攻堅行動為契機,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途徑、新模式,持續在提升村級自主經營性收益上下功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建機制,抓管理,形成合力。一是提高站位抓部署。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推進強村富民的有效抓手,因地制宜,系統謀劃,制定了《武山縣洛門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方案》,逐村制定了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二是靠實責任抓推動。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干部和村班子年終考核、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列入農村基層黨組織“雙述雙評”的重要內容。建立了班子成員包片負責、科級干部包抓到村、選派能人引領推動的工作機制。通過定期召開黨委會、調度會、觀摩會,逐村分析研判、把脈問診、解決問題,推行“清單制”“調度制”“評比制”,強化村黨組織的主體地位,靠實村黨組織書記直接責任人責任,形成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三是健全機制抓激勵。堅持把選優配強村班子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舉措,結合村“兩委”班子集中分析研判,對7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工作能力不足的村干部進行調整撤換。堅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與鎮村干部評先選優、績效報酬、表彰獎勵相掛鉤,每年對發展集體經濟成效明顯的村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經營性收入未達到要求的,村班子和村干部年終考核不評定“優秀”等次,以鮮明導向激勵履職盡責。
育龍頭,強產業,因村施策。一是加大資源開發。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因村制宜,加大村集體資產資源的利用,在城郊村積極挖掘閑置土地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宋莊村利用中央三部委扶持資金50萬元,建成500立方米儲菜量100噸冷庫1個,采取代購代銷增加村集體收益10多萬元,形成蔬菜生產、冷藏、銷售全產業鏈。文家寺村依托舊冬暖棚升級改造,新建鋼架大棚58座,發展果蔬產業,采取自主經營和租賃等方式為村集體增收72萬元。林莊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投入資金120萬元,建成了倉儲配送中心,年收入達到15萬元。二是培育特色產業。持續做優做強蔬菜首位產業,大力發展油料、中藥材、果品、飼草玉米、花椒等優勢產業,在郭臺村、大柳樹村、蓼陽村、文家寺等村,積極興辦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示范園區或基地。依托畜牧養殖優勢和技術,開展規模養殖、特色養殖等,配套建設生產、加工和經營服務設施,帶動發展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富民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三是突出組織聯建。依托大南河流域蔬菜發展優勢,在郭莊村建成占地8畝的蔬菜交易市場,為村集體增收19萬元。以產業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區位條件好、班子戰斗力強的村為中心,將郭臺、郭莊、蓼陽、文家寺、金剛寺、史莊村等6村納入產業聯盟,成立武山縣洛門鎮大南河流域產業聯盟黨委,發展壯大草莓、蒜苗、萵筍、豆角等特色優勢產業,實現了組織聯建、資源共享、產業同推。
強保障,促提升,夯實根基。一是收入持續壯大。采取黨建引領、產業支撐、項目帶動、利益聯結等舉措,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跨越發展,2022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600萬元,村均13.34萬元,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和5萬元以上的村實現了全覆蓋。30%的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積累不斷壯大。二是產業不斷優化。堅持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推動產業振興的關鍵抓手,結合農村撂荒地整治、機動地清理等工作,大柳樹發展花卉苗木、羊肚菌、草莓等特色優勢產業,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趙碾村組織100余戶群眾種植草莓、架豆王,在村集體增收基礎上實現了群眾致富,形成了多元化產業結構。三是基礎不斷夯實。鎮村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堅持把發展集體經濟與為民服務、發展公益一體推進,著力破解黨組織等靠要、無能力為群眾辦事的難題,2022年董莊、牟坪等村利用集體經濟積累資金,開展道路維修、溝渠清理、走訪慰問等公益活動,村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引領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
啟示:一是發展村集體經濟,要建強基層組織,靠實鎮村干部責任,發揮鎮村干部主觀能動性;二是發展村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找準路子,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以產業促全面增收。三是發展村集體經濟,要用活用好資金資源,充分發揮內因外因作用。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