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2年,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四強”行動,扎實推進“五大工程”,持續開展城鄉共治“六大行動”,重點抓了以文化人凝聚共識、正確用人激發干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名片、創新方式擴大影響、慎終如始防控疫情六件大事,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縣域經濟穩步提升,城鄉發展提速加力,發展活力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全域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黨的建設取得新進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武山邁出堅實步伐。為充分展示各鄉鎮、各部門2022年度工作成績,尋找工作差距,進一步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在全縣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縣委、縣政府決定,集中開展“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活動。現將2022年鴛鴦鎮、山丹鎮、溫泉鎮、樺林鎮、榆盤鎮亮點工作展示如下。
鴛鴦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鴛鴦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紅色文化小鎮和新型建材發展圈的定位,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抓黨建、強引領,發展環境風清氣正。一是強組織夯實黨建基礎。健全完善黨政班子成員抓基層黨建制度,建立了班子成員包片、科級領導干部包行政村、駐村干部包組、村干部包戶的網格化責任落實體系,新建、維修村陣地4個,接收預備黨員8名、轉正9人,設立治理網格45個,確定黨員聯系戶143個,打造黨建引領示范合作社13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4個,評定農村實用人才52名,基層黨組織帶動能力明顯提升。二是強引領傳承紅色文化。制定了《武山縣鴛鴦鎮紅色文化小鎮建設實施方案》,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總結整理了“鴛鴦八景”,完成費家山紅軍長征教育基地提升改造,新建紅色節點5個,建成頡門村紅色文化活動中心,鴛鴦小學在全市率先被命名為“紅軍小學”,舉辦了“渭河強渡·紅色鴛鴦”武山縣首屆全域旅游推介周—紅色文化傳承游活動,擦亮打響紅色文化品牌,文化旅游實現融合發展。三是強作風凝聚發展共識。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探索開展“轉思想、轉作風、轉形象”“強責任、強擔當、強紀律”“提能力、提信心、提效率”行動,全鎮黨員干部精神面貌和紀律作風持續好轉,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干事氛圍。從嚴監督執紀問責,開展警示教育3場次,約談黨員干部27次36人次,誡免約談1人,辦理問題線索7件,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持續鞏固。
二是抓鞏固、促銜接,鄉村振興全面推進。一是“一線六圈”促振興。按照“系統規劃、分步實施、突出特色、綜合統籌”的工作思路,制定了《鴛鴦鎮推進“一線六圈”城鄉振興工作方案》,大力實施優勢產業培強、基礎設施完善、紅色文化挖掘、生態環境改善、基層治理提效工程,全力打造鴛鴦紅色文化小鎮,加快建設新型建材集中發展區。二是鄉村建設美環境。建立了“主要領導一線指揮、班子成員劃段包干、鎮村干部全員上陣、黨員群眾廣泛參與”工作機制,完成了硯峰、費山等7村村莊規劃編制,打造了頡門村縣級鄉村建設示范村。按照“十要十不要”要求,扎實開展“一愛一為”清草護樹美院凈村、城鄉“五網”集中整治、城鄉共治百日攻堅“六大行動”等,鎮村環境面貌得到極大改善。三是勞務輸轉保收入。積極落實就業穩崗政策,加大勞務輸轉力度,組織開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崗位”等活動,全年培訓技能人才1208人,輸轉勞動力7600人,發放務工補貼1265戶81.68萬元,落實公益性崗位365人。
三是抓產業、增后勁,鎮域經濟轉型發展。一是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良種、花椒、中藥材、蔬菜、飼草“五大”優勢產業,建成硯峰費山優質小麥育繁基地、李山包坪花椒種植加工銷售區、漳河榜沙河流域川道蔬菜種植區、焦寺費山大林優質中藥材種植區、鴛鴦茍山麻山飼草料種植區,新建設施蔬菜鋼架大棚300畝,補植花椒1100畝,發展中藥材2300畝、飼草作物1200畝,形成了“南果、川菜、西北藥”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二是項目工作成效明顯。突出項目示范帶動,爭取省級財政投資項目1個1000萬元 ,實施縣級項目9個800萬元,全鎮項目數量、投資總量大幅提升。緊盯礦產、商貿等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精準開展招商引資,招引金銀花種植和服裝加工項目2個,簽約資金1600萬元,到位資金770萬元。三是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結合農村黨員分類管理,大力推行“在職黨員主抓經營管理、帶富黨員傳授營銷策略、年老黨員分享種植經驗、流動黨員提供市場信息、普通黨員積極投工投勞”的運營方式,2022年村集體主導種植水果玉米、板栗南瓜、馬鈴薯等集體經濟作物4000余畝,建成粉條、面粉加工及中蜂養殖場3處,利用網上微支部征集到流動黨員市場信息11條,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49.05萬元,村均11.47萬元,5萬元以上的村實現全覆蓋。
四是抓民生、辦實事,人民福祉日益增進。一是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全面落實各類救助政策,緊盯“六戶八種人”,深入開展“暖冬行動”,建立了鎮村干部網格化管理體系和困難群眾回訪制度,對新發現的困難群體及時進行認定并按需落實政策,做到符合政策救助條件的群眾“應享盡享”“應救盡救”。二是文明新風有效涵養。按照全縣“155366”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思路,堅持“一村一特色”,培育打造“明心”宣講、“勵心”評議、“暖心”幫扶、“悅心”文藝、“聚心”節慶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深化讀書會、村民協商議事廳、“百姓名嘴”等服務項目,廣泛開展“身邊好人”“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全鎮文明程度穩步提升。三是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深化“法治鴛鴦”“平安鴛鴦”建設,持續開展“八五”普法宣傳教育,排查化解矛盾糾紛79起,嚴厲打擊盜搶騙、電信網絡詐騙等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全面加強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執行有力、覆蓋全面”的基層治理體系。
山丹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山丹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以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和縣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確定的宏偉藍圖為目標,主動融入全縣“一線六圈”發展布局,持續強化鎮村建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穩步推進社會治理,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群眾幸福感指數不斷提升。優勢產業實現突破性發展。
蔬菜產業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渭河川道沿線450畝鋼架棚建設任務高質量完成,占地10畝的5個智能化育苗棚投入使用,突出“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模式,周莊村堅持走“黨建+基地+合作社”的路子,新建西瓜種植基地300畝;堡子村以斐拓農業蘋果種植基地為基礎,發展蘋果種植已達到3600余畝;渭河村盤活村集體土地,建成葡萄園100畝;車岸村大力推廣壯大“盤龍韭菜”,目前韭菜種植已達到300畝。成功舉辦首屆“周莊西瓜”品鑒會和2022年農民豐收節,優質果蔬品牌得到進一步推介,渭河川區果蔬產業發展格局全面提升。
中藥材種植產業基地落地建成,依托全縣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結合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和撂荒地整治工作,在西梁山區建成3300畝、東梁山區建成100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兩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模初步形成。
借助渭川文化挖掘大好機遇,鴛鴦玉文化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引導鴛鴦玉從業者以提振鴛鴦玉文化品牌為抓手,深入挖掘玉文化內涵,加大文創產品創新力度,線上線下相融合,不斷拓展營銷渠道和市場空間,網絡銷售量實現新突破。鎮上玉器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瑰寶通匯被評為首批“甘肅老字號”,鴛鴦玉雕師被評為省級勞務品牌。
集體經濟體量全面壯大。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硬山烏龍頭、劉屲艷果紅、明山蜂蜜等村級產業穩步提升, 22村級收入達到了5萬以上,4個村收入已經達20萬元以上。
糧食作物持續豐收。山丹鎮以撂荒地整治為“基”,以糧食生產為“綱”,以鞏固擴大原有糧食種植區為重點,在西梁片帶建成劉屲、崔山、陽山3000畝,趙山、任山2000畝,硬山、龔山、明山3000畝,蘇咀、丁灣2000畝,共計超萬畝的糧食生產面積。
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鎮區面貌提升翻天覆地,多方爭取,整合項目資金600余萬,實施山丹、賀店兩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污水管網敷設、主次干道硬化等項目工程,以山丹、賀店為主的鎮區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建設遍地開花,整合項目資金400余萬,加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周莊產業園區道路、灌溉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任山、陽山、趙山、漆窯等山區村產業路項目遍地開花。主動爭取項目持續發力,爭取省級財政資金1000萬元,實施山丹河山丹鎮段維護養護工程,山丹河沿線十里生態長廊建設穩步推進。
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陣地,圍繞城鄉共治“六大行動”“一愛一為”志愿服務行動,先后開展了鄉村道路整治、行道樹涂白修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綠化美化等志愿服務活動,累計動員26000余人次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拆除私搭亂建12處,移除亂堆亂放90余處,清理僵尸車輛12輛,完成鄉村道路整治112公里,行道樹種植23.5公里5000余株、涂白修剪1.9萬株,推進小節點建設20余處。
溫泉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溫泉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基礎設施持續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民生保障持續增強,各項事業穩步前進。
堅持固本強基,脫貧成果鞏固拓展。持續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新納入監測戶3戶13人,對全鎮119戶監測對象精準制定“一戶一策”幫扶計劃,累計發放農村低保等各類補助資金781.59萬元,筑牢防返貧防線。全面落實健康、教育等幫扶政策,完成農房“抗震提升”改造32戶,有效防范返貧致貧風險。發放小額信貸貸款607戶2708萬元,為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提供金融支持,注入新活力。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352人,勞務輸轉7047人,197名公益性崗位人員通過公益性崗位實現托底就業,保障群眾穩定增收。
深化產業培育,增收渠道逐步拓寬。按照全縣“六抓六化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思路和“2+5+N”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河、兩片、三基地”產業布局,推進產業蓬勃發展。完成撂荒地整治4674畝,在大莊、英咀、馬皇寺等村配套修建產業路21公里,全鎮種植小麥9104畝、油菜1.09萬畝、架豆6100畝、糧飼玉米7000畝,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大莊村年產2000噸畜牧飼草料加工基地建成投運。堅持因村制宜,多元發展,對原有810畝蘋果、770畝花椒產業進行提質改造,村集體種植溫泉貢米、水果玉米、紫蘇子、飼草玉米、蕎麥等1200多畝,能繁母牛、山羊、土雞、中華蜂等養殖產業多元發展,中壩村成立建筑承包公司,田河、柏山村成立農資、米面糧油經銷部,溫泉村鄉村民宿建成投運,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農旅融合、多點開花良好局面,全鎮2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合計197.25萬元,自主經營性收益村均達到5萬元以上。
加大項目建設,發展后勁不斷夯實。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公共服務保障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抓手,2022年實施了何灣村市級鄉村建設示范村和溫泉村縣級鄉村示范村、東梁標準化規范示范基地產業路建設、進行基礎薄弱村人居環境整治5個(雙碌、馬皇寺、聶河、中壩、盤坡村)、溫泉等6村撂荒地區域內田間道路建設、東西部協作資金項目、何灣村巷道及入戶路硬化、馮河村護村堤防建設等項目,建設產業路21.5km、拆危治亂8120㎡,硬化村內巷道1.68萬㎡,修建護坡969m?,建設堤防945m?,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弱項持續補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發展后勁不斷夯實。
聚力環境整治,鄉村面貌顯著改善。堅持把綠化造林與人居環境美化相結合,共栽植行道樹46.1公里1.28萬棵,其中補植12.5公里1000棵、新栽植33.6公里8163棵,荒山造林500畝3600棵,整理樹圈1.3萬多個。全面實施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完成戶廁改造325戶。堅持以人居環境整治“十要十不要”為抓手,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和“一愛一為”志愿服務行動,常態化推進補植行道樹、拆除破舊墻、打造小節點、暢通排水渠等10項重點工作,組織黨員群眾、動用車輛機械,清理溝渠32公里,拆除破舊墻體193米、塌房爛院16處。打造小景點6處,修建停車場3處,栽植月季、玫瑰、金葉榆4.1萬棵,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鄉村面貌大有變樣。
注重文旅融合,鄉村旅游煥發活力。按照全縣“11711”全域旅游發展思路,積極開展全域旅游創建工作,成功舉辦了武山縣首屆全域旅游推介周——印象溫泉·生態康養度假游活動,精心策劃組織了文藝節目展演、溫泉八景及旅游線路推介、農特產品展覽、湯浴溫泉體驗、鄉村民宿(農家樂)推介等14項主題活動,制作全域旅游導覽標識牌5個,推介旅游線路3條,采取浮雕、彩繪、文字等形式打造了特色浮雕旅游文化墻,提升了溫泉旅游品牌形象,鄉村旅游煥發出新活力。
強化民生保障,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深入推進困難群眾關愛服務行動,發放防寒棉衣棉褲129套,被褥161套、床單被套172套、米面糧油828袋(桶)、燃煤147噸,保障困難群眾溫暖過冬。加大平安溫泉建設,嚴格落實矛盾糾紛“日報告”制度,及時調處各類糾紛34起,全鎮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定期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檢查,常態化開展道路交通安全勸導、森林草原防滅火巡查,防汛防疫責任壓緊壓實,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有效保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23年,溫泉鎮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全力推進全鎮各項事業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績,切實讓廣大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武山縣樺林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樺林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奮發有為謀發展,鉚足干勁抓落實,共同譜寫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果。圍繞“一線六圈”城鄉振興計劃,全面落實防返貧動態監測、產業扶持、就業幫扶、勞務獎補、兜底保障等措施,穩定消除119戶541人返貧致貧風險,對30戶農房進行安全鞏固提升,完成1489名慢性病人簽約服務,落實雨露計劃資金78.9元,為154戶脫貧戶和監測戶落實小額信貸733.8萬元,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果。
項目建設取得新成效。不斷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各類重點項目11個,完成牛莊村改道、鮑灣村村內巷道硬化、上溝村通村水毀道路修復、渭河堤防1至4標段建設、趙坪溝流域土地綜合整治等工程,加快牛莊村示范村建設,實施柒坪、包門、高河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按照“六抓六化六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和“2+5+N”現代農業產業布局,著力構建農業多元產業體系,在上溝、郝山、陳咀等村建成3600畝中藥材基地,在中部川區發展林果產業3500多畝,改造老舊果園150畝,在寨子、高崖等村建成2500畝水果玉米、400多畝架豆集中連片種植基地,種植1000多畝馬鈴薯、500多畝西蘭花,發展規模養殖場8個,豬、牛、羊、雞等畜禽存欄達到1.87萬頭。擴大勞務品牌優勢,新增勞務基地2個,輸轉外出務工人員7500多人次。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218.63萬元,自主經營性收入89.67萬元。
鎮容村貌展現新風貌。扎實推進城鄉共治“六大行動”,深入開展“一愛一為”志愿服務行動,嚴格按照“十要十不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集中整治活動50多次,動用鏟車70余輛次,清理堆積垃圾8400多m?,改造衛生廁所258戶,栽植行道樹9公里2700余株,村莊環境面貌明顯提升。
民生福祉呈現新局面。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扎實抓好重點人群排摸、疫苗接種、防疫知識宣傳等工作,為全縣疫情防控貢獻了樺林力量。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累計發放民生領域資金800多萬元,辦理民生實事130多件,化解矛盾15余件,改造電炕600個,為群眾做好貼心服務。扎實開展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動,打造“樺林十景”,舉辦“樺林十景杯”文學藝術大賽,多角度呈現大美樺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
榆盤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榆盤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貫徹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黨的建設、特色產業發展上亮點紛呈。
新時代文明實踐領航鄉村建設。榆盤鎮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縣委“155366”總體部署和“十抓”工作要求,聚焦“六大任務”“五項工作”,打造1所1廣場1公園2館8隊15站為基礎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依托青年公園建成“家風家訓”基地,傳承良好家風,弘揚傳統美德,以鎮圖書館為載體,優化閱讀資源,更好服務群眾。
黨員聯系戶“1+3+N”模式賦能鄉村治理。榆盤鎮探索推行“黨員聯系戶”制度,構建了“1+3+N”管理模式,設立治理網格79個,黨員聯系戶152個,開展各類政策宣傳活動70多場次,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30多起,組織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300多場次,排查各類風險隱患11件,調處化解了一批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
抱團發展,促進集體經濟提升增效。徐黃村采取提供土地、帶動村提供勞動力的方式,進行產業結盟、利益共享,聯合堡東等10村在徐黃村東溝組整治撂荒地500畝,建成萬壽菊集體經濟產業園,與民樂縣宏源生物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訂單協議,實現了村村抱團、村企聯盟、優勢互補,萬壽菊收入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堅強助力。
“群眾說事+志愿服務”,延伸服務群眾觸角。榆盤鎮為了滿足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因村制宜,開展“群眾說事會+志愿服務”活動。全鎮組織群眾說事活動120場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720場次,受理登記群眾反映事項60余條,排查矛盾糾紛57件,切實拉進了黨群連心距,將服務群眾的觸角延伸到家門口、院里頭,為善治、和美鄉村建設凝聚力量、夯實基礎。
全民參與,夯實美麗鄉村基礎。去年來,榆盤鎮千方百計爭取、實施了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硬化主干道600平方米,硬化入戶路580平方米,治理溝道1.5公里,修建防洪堤防300米,拆除塌房爛院20戶。結合鄉村道路“整治周”和“一愛一為”志愿服務活動,對全鎮范圍內鄉村道路、破舊墻體、廣告牌、僵尸車進行集中整治。在下河到關兒4村沿路栽植行道樹8公里,在四灣到關兒3村沿路栽植行道樹14.5公里,在下河到康溝公路沿線撒播萬壽菊、虞美人、波斯菊24.5公里。打造S225線七家峴梁小節點1處。
“薯”光產業促振興。去年來,榆盤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因時因地制宜,搶抓發展機遇,引進隴薯7號、8號、9號和青薯10號等優質品種,在河程、康溝、梁溝、馬寨等村建成萬畝種植優質馬鈴薯示范基地,不斷將馬鈴薯產業作為全鎮產業發展的名片做大做強。
藥草飄香富農家。去年來,榆盤鎮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蘇家、馬河、關兒等村集中連片種植冬花500畝,全鎮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在關兒、鐘樓、魯班采用小麥套種的模式,推廣柴胡1000畝,全鎮種植面積達到2000畝,帶動700多戶群眾致富增收。
藜麥金黃興富路。為了把藜麥種植做大做強,推向市場,四灣村成立專業合作社,注冊了產品商標,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產品銷售和技術培訓等相關服務,帶動農戶種植藜麥300多畝,在藜麥產業的培育發展上蹚出了一條綠色致富之路。
高山雜糧“活水”來。鐘樓村依托自身資源稟賦,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契機,結合撂荒地整治,盤活土地資源,種植蕎麥200畝,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注入“活水”,為群眾找準產業致富注入了動力。
畜牧產業顯活力。近年來,榆盤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先后建成了一批配套設施相對完善的養殖基地,畜牧業生產逐步從粗放式轉向規模化經營。2022年,建成了以養殖、飼草生產、儲備、防疫、糞污處理為一體的集成綜合養殖場1處,在全鎮培育發展5個規模養殖場。累計建成肉牛養殖基地30多處,山羊養殖基地20多處,全鎮畜牧業綠色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