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2年,全縣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四強”行動,扎實推進“五大工程”,持續開展城鄉共治“六大行動”,重點抓了以文化人凝聚共識、正確用人激發干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名片、創新方式擴大影響、慎終如始防控疫情六件大事,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縣域經濟穩步提升,城鄉發展提速加力,發展活力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全域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黨的建設取得新進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武山邁出堅實步伐。為充分展示各鄉鎮、各部門2022年度工作成績,尋找工作差距,進一步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在全縣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縣委、縣政府決定,集中開展“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活動。現將2022年城關鎮、洛門鎮、四門鎮、馬力鎮、灘歌鎮亮點工作展示如下。
城關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城關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縣直各部門的精心指導及幫助支持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全縣“一線六圈”城鄉振興計劃,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為主線,統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突出發揮黨建引領保障作用,引導全鎮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實干,圓滿完成了年度既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鎮農業產業持續壯大、城鄉建設有序推進、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廣大人民群眾滿意度、幸福感顯著提升。
守住一條底線強基礎
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緊緊圍繞“三落實一鞏固”,嚴格落實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持“周調度、月報告、季督查”機制,全年新識別監測戶2戶14人,清退三類戶監測戶15戶29人,消除監測戶風險126戶,風險消除率達到80.77%,全鎮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持續有效鞏固。
聚焦兩個重點促發展
以重點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為重點,主動服務“一線六圈”城鄉振興計劃之“一線”(渭河川道三產融合黃金線)發展,攻堅克難,全力以赴,完成城關五幼、六幼、七小、天潤園、隴尚嘉園、祥和福邸、萬星小鎮二期、縣殯儀館、何溝商混站、源豐商砼站、醇基液體燃料加氣站、高標準倉儲項目、渭河武山城區段堤岸生態環境綜合提升工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理廠等14個城建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征收267畝,解決處理老莊、韋莊、坡兒等區域遺留問題8處,解決了“三堡九灣”建設用地,有力保障了全縣重點項目建設。
以全國兩會、冬奧會、冬殘奧會和黨的二十大期間維穩安保工作為重點,全面實行重點信訪積案包案責任制和政法委員信訪聯席會調解制,融合普法宣傳教育、預防電信詐騙、安全生產檢查、志愿服務活動,搭建了五級網格責任包抓機制,構建了“責任包抓+宣傳教育+排查化解+執法檢查+服務引導”的全過程平安建設工作格局,有力維護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諧穩定。
抓實三項工作惠民生
三堡九灣創品牌。圍繞“一線六圈”城鄉振興計劃,大力挖掘“城關十景”,按照“西堡子老宅生活體驗、黃河堡黃土民俗體驗、黑虎堡景觀美食體驗”的思路,完成了寧遠古堡文化產業園“三堡九灣”一期基礎建設,成功舉辦了“三堡九灣”古堡文化民俗體驗游活動和全民徒步健身游比賽,以“原生產業、原鄉生活、古堡體驗”等多種元素為一體的寧遠古堡文化產業園品牌影響持續擴大,已成為全縣近郊旅游的絕好去處。
疫情防控保健康。堅決貫徹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舉全鎮之力,以快制快處置多輪疫情,累計落實居家管控8063人,轉運重點人員779人,有序組織城區核酸檢測17.5萬余人次,全力推進全民免疫接種,一二三劑次接種人群分別達到7.9萬、7.6萬和4.69萬余人;扎實排摸“三類重點人群”,全面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網格化管理服務責任制,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平穩轉段。
文明實踐樹新風。扎實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大抓思想教育和輿論引導,建設實踐站(所)45個,注冊志愿服務組織44個、志愿者6027人,組建志愿服務隊168支,開展“道德講堂”“百姓名嘴傳家風”“老黨員紅色宣講”13次;通過“民生廣播+溫情倡議”推動群眾宣傳教育立體化,累計錄制宣傳音頻30余期,發布各類倡議書、一封信20余篇;指導各村修訂了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廣泛開展“美德風尚·文明城關”身邊典型評選表彰活動,累計表彰群眾身邊先進典型437人。
推行四種模式抓建設
探索形成了“項目推動、鞏固提升、自力更生、整治管控”四種鄉村建設模式,實施5類鄉村建設項目16個,扎實開展“五網”整治,持續開展鄉村綠化,栽植行道樹5500余株,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700座、改造抗震房21戶,分類打造了君山、雷山、劉灣、杜塄等一批鄉村建設示范村。
圍繞五大片區興產業
提出“三堡九灣融合產業區、川道設施蔬菜示范區、南部高原夏菜種植區、北部旱作農業種植區、兩山花椒藥材復合區”產業發展思路,圍繞“五大片區”產業格局,整治撂荒地7300余畝,完成種植設施蔬菜1.5萬余畝、架豆7000余畝、油菜3500多畝、中藥材4000余畝、櫻桃園300多畝,引導農戶參保豆角、玉米等農業保險9900畝。
深化六項舉措強基礎
堅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牢固樹立大抓基層導向,把從嚴管理干部作為推動干事創業的基礎手段,全面推行“周一講壇+周二早學+記曬爭比+觀摩評比定積分+聽說讀寫+專題培訓”等六項措施,多角度、多層次加強鎮村干部教育管理,切實錘煉了干部本領、改進了干部作風、提高了工作效能,為推動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隊伍保障。
洛門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洛門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縣第十五次黨代會和“城洛一體、建設八鎮”確定的目標任務,全力抓好控疫情、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等各項工作。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6億元、土地出讓金收入1918.68萬元、轄區稅收收入4500余萬元、招商引資8000萬元,爭取債券資金1.4億元,為各類市場主體減免稅費2452.5萬元,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展輔導活動50多場次,開展慶祝建黨101周年系列活動,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開展10項志愿服務活動300余場次。裴建新為素材道德模范微電影《初心》在全縣展映。深入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和“四抓兩整治”,走訪慰問黨員251名,為36名老黨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爭取資金36萬元,新建改造郭家莊、汪溝等4村黨群服務中心。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24名,發展黨員58名,掛牌黨員聯系戶631戶。扎實推進“強作風、優服務、抓落實、促發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強化全民國防教育,持續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項目建設成效明顯
千方百計爭項目、引資金,謀劃實施重點項目11個,總投資2.08億元,穩步推進渭北片區、大南河流域產業路建設、縣醫學隔離觀察點、洛門熱源廠、鎮區污水管網及停車廠項目建設。引洮洛門鎮區供水、城區至洛門供水管網、洛門糧食倉儲物流中心、中醫院康養中心等項目加快建設。精準服務保障全縣重大項目建設,累計征收土地700畝。全面落實全縣城市建設管理“16818”舉措,總投資18.71億元的宏達廣場、麗水佳苑、華藝·瀚庭名苑、洛苑茗居小區加快建設,總投資4.9億元的東方明珠、世紀明珠、金鵬渭水小區等項目開工建設。
農業農村工作提質增效
脫貧成果持續鞏固。動態開展防返貧動態檢測,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共輸轉勞動力21002人次,實現勞務收入4.62億元。為3361名務工群眾發放各類補貼252.64萬元。落實三類戶種植產業獎補208戶13.36萬元,為919戶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落實分紅77.68萬元,為631名學生落實雨露計劃補助金94.7萬元,辦理慢病卡1586人次,為21戶群眾實施農房抗震改造,為754戶群眾辦理扶貧貸款2982萬元。
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完成各類蔬菜種植6.8萬畝,爭取資金1370萬元,改造鋼架大棚1270畝;爭取資金40萬元,在西坪等村實施800畝豆角種植基地提升改造;爭取資金1358萬元,硬化拓寬渭北片區及南河流域產業路25.1公里。整合資金525萬元,建成運營郭莊、宋莊、羅屲等3個產地交易市場。爭取資金200萬元,規范提升郭莊等4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完成撂荒地整治3600余畝,打造西坪1000畝玉米種植示范點。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堅持黨建引領,打好產業振興“引領牌”、扶持資金“運用牌”、閑置資產“盤活牌”、可用資源“開發牌”、入股發展“帶動牌”,創新引領村級集體經濟提速提質,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47萬元,村均達12.16萬元。打造蓼陽、北街、劉坪等以愛國教育、鄉村記憶和紅色文化為主題省、市、縣鄉村建設示范村,做到重點培養、梯次推進。
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創新開展“一愛一為”清草護樹美院凈村等志愿服務行動,清理垃圾7000余噸,治理黑臭水體35公里,完成綠化造林1.1萬余畝、栽植行道樹21.5公里,整治亂堆亂放480處,清理樹池綠地687處,種花種草1200平方米。新建改造衛生廁所1100座、電炕1500個。認真落實河湖長制,各類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全面完成整改。
全域旅游穩步推進
圍繞“11711”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全力為2022第十屆武山水簾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觀光活動和武山縣2022壬寅年中秋祈福詩會提供服務保障。高質量舉辦了“暢游商貿重鎮、品味菜香洛門”——武山縣首屆全域旅游推介周活動。注重發揮鄉賢名人作用,挖掘打造了隴上古鎮、菜鄉新韻、南河入渭、第一支部、花果山勝、東華春曉、西梁遠眺、水簾幽境等“洛門新八景”。新建裴慎先生紀念館,舉辦紀念裴慎先生系列活動, 積極組織參加各類招商推介活動,全方位提高洛門知名度和影響力。
馬力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馬力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各項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狠抓基層黨建、產業發展、項目建設、人居環境提升、民生保障等工作任務落實,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求進、穩中有進、穩中奮進的良好局面。
聚焦強基固本 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
以實施基層黨建全面提升工程為抓手,擴建堡子村陣地60㎡,維修袁河、馬力等4個黨群服務中心;完成堡子村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提升工作;納新黨員21名,轉正預備黨員20名;為23名老黨員頒發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慰問黨員108名;積極探索集體經濟自主經營新模式,建成板栗南瓜、苦蕎種植、肉兔養殖等一批集體經濟示范點,全鎮2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22.2萬元,自營性收入超165萬元。
聚焦示范引領 群眾增收渠道持續拓寬
緊緊圍繞全縣“六抓六化六促進”產業發展思路和全鎮“一軸兩翼四片帶”產業發展布局,建成16000畝糧飼兼用玉米、1000畝水果玉米、500畝飼草玉米、500畝板栗南瓜、300畝西蘭花、270畝早熟馬鈴薯、300畝萬壽菊種植示范點;新建鋼架大棚110座,完成3家綠色種養循環項目建設,5家合作社收貯玉米秸稈飼料2.12萬噸。年內組織勞務技能培訓350余人次,組織外出務工15526人。
聚焦項目帶動 鎮域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緊緊圍繞全縣“一線六圈”城鄉振興計劃,投資150萬元,實施了干扎村鄉村建設示范村項目;投資222萬元,硬化王門村巷道6050m2,并配套排水設施;投資100萬元,完成北順、柴莊等4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投資140萬元,硬化馬力村沙河溝道路2655m2,并配套護欄和路燈等設施;拓寬硬化年坪至暖水通村路7公里,砂化遠中至禪殿寺道路3公里,打通了制約全域旅游發展的交通瓶頸。
聚焦民生保障 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全面落實城鄉低保、雨露計劃等民生政策,為266戶1283名困難群眾落實各類臨時救助145.02萬元,發放各類社會保障資金1265.58萬元;落實抗震房改造23戶,改造戶廁800座。落實春(秋)季“雨露計劃”950人次,評選表彰重教家庭19戶;組織開展實用技能培訓500人次。全面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集中排查工作,新識別突發嚴重困難戶1戶8人,消除風險124戶592人,風險消除比例達75.15%。做好退役軍人服務工作,共辦理優待證275張,慰問退役軍人30人次,送達軍人喜報15份。堅決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積極落實“二十條”和“新十條”優化措施,抓嚴抓實抓細各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護群眾身體健康和轄區經濟發展。
聚焦基層治理 社會環境更加和諧穩定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深入開展“一愛一為”志愿服務行動,對武漳公路、松民公路沿線人居環境進行集中整治,清理亂推亂放300余處、邊溝渠道13.7公里、拆除亂搭亂建69處;栽植補植行道樹21.9公里、綠化小花園48個,義務植樹造林300畝。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查處和勸導力度,實施違章處罰142人次,勸導農用車、電動車載人等3.6萬人次。常態化排查化解各類矛盾87起。積極創建省級文明鄉鎮,開展馬力鎮首屆“十佳典型模范”評選表彰活動,舉辦武山縣首屆全域旅游推介周——石窟文化研學游活動。
灘歌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灘歌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縣的部署要求,緊盯年初制定的目標任務,全鎮干群凝心聚力、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奮力譜寫灘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以調結構為出發點 產業發展步伐逐步加大
扶持發展南溝村猴頭菇、本深溝草莓和羊肚菌特色種植,全力加快黑池殿蔬菜產業園建設;鼓勵關莊村散養雞和陰屲村生豬養殖,建成郭地村和元崖村養牛圈舍2個;完成高標準農田3200畝,實施坡耕地治理項目5038畝,整治撂荒地面積3720畝;招商引資760萬元在溝門等3村連片種植半夏350畝、建設儲藏量3000噸冷庫1座、建成大麻村鋼架大棚3個;通過特色種植、盤活資源、項目扶持等方式,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309.19萬元,村均達到10萬元以上。2022年全鎮種植玉米8400畝、蔬菜2800畝、中藥材2500畝,牲畜存欄3.65萬頭(只)、中蜂養殖2500箱、漁業養殖產量72噸。
以補短板為著力點 美麗鄉村建設全力加快
積極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8個,補齊鄉村建設短板弱項,硬化上街村產業路3.5公里,建設下街村入戶路3500㎡,新建本深溝村護村河堤800米,在王磨等5村實施了護坡建路面治理、排水渠修建等項目;通過統一規劃、群眾自建的方式,改造鎮區臨街民居12戶,建設面積6000㎡;投資288萬元完成漆莊市級示范村建設,硬化村莊主巷道12000㎡、砂化產業路7.6公里,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小節點打造、景觀樹栽植等項目,打造了鄉村建設最美底色。
以優環境為根本點 全域旅游發展持續推進
圍繞全縣“一線六圈”城鄉振興計劃和“11711”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在王磨村打造小節點1處,修建牌坊門1座;在南溝、本深溝、王磨建設停車場3處;全面提升油菜花海觀賞品味,建成油菜花海觀光點停車場、簡易舞臺、觀景平臺等旅游基礎設施;充分挖掘“灘歌十景”旅游資源,成功舉辦全域旅游推介周活動,茶馬古道生態休閑旅游長廊初具規模;扎實開展城鄉共治“六大行動”和“清草護樹、美院凈村”志愿服務活動,清理整治道路78公里,栽植行道樹4300棵、撒播花籽150斤,治理邊溝19.8公里、清除雜草2.1萬㎡、清理廢舊廣告牌和橫幅35處,煥發出千年茶馬古鎮新活力。
以樹新風為切入點 鄉村治理水平明顯提升
積極推進“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扎實推進農村黨員分類管理,設立治理網格124個,確定黨員聯系戶385個,激勵引導在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工作中主動作為;在30個村(社區)設立環境治理、矛盾糾紛調解、鄉風治理等黨員公益崗,常態化開展“一愛一為”志愿服務行動和“三留一困”人員關愛服務、衛生清潔等活動,引導群眾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以“最美庭院”“文明家庭”“文明村”等評選為契機,成功創建王磨、樊莊和灘歌社區縣級文明村(社區),培樹了一批示范典型、榜樣標桿。
四門鎮“曬成績、找差距、趕進位”亮點工作展示
2022年,武山縣四門鎮緊盯年初目標任務,圍繞全縣“一線六圈”城鄉振興工作,堅持以黨建為統領,突出鄉村建設重點,抓緊民生主線,強化干部作風,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全鎮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
振興步伐穩健有力
農業基礎更加厚實,其中種植架豆7500畝,年產值3600萬元,發展食醋釀造作坊209家,年產食醋2400多噸,產值達1840萬元,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其中小麥種植面積達11200畝,玉米種植面積達12501畝。集體經濟初步形成四種發展模式,以食醋加工坊、雜糧加工坊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型”;以水泥代銷點、煤炭銷售點為代表的“商品經濟型”;以種植玉米、水稻、大蕎、養殖中華蜂、稻花魚為代表的“農業生產型”;以流轉土地出租為代表的“盤活資源型”。2022年村集體經濟自營性收入達到了357.71萬元,村均收入14.9萬元。
基礎條件顯著改善
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思路,栽植行道樹1.2萬株,栽植大麗花、百日草、萬壽菊等花卉8.4萬株,完成四門、西川、南坪、下灣等8村“五網”整治,實現了村莊“顏值”“氣質”雙提升。持續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完成下灣、南坪、侯堡、上灣、堯兒等5村省市縣鄉村建設示范村建設,“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魅力鄉村景區逐步形成,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扎實開展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動,擦亮龐德故里名片,品味三國文化,進一步保護和發揚了歷史文化遺產。
民生福祉不斷增進
大力發展公共事業。成功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1周年、全域旅游四門鎮推介周、慶祝農民豐收節等系列活動,開展群眾性鄉村文體活動180余場次,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完善民生保障,全年走訪留守孤兒156人次,實施低保救助879戶2920人次,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379人次、特困供養補助131人次、孤兒生活補貼7人、落實大額臨時救助114戶87萬元、小額臨時救助155戶13萬元。
2022年,四門鎮先后被評為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先進鄉鎮、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縣鄉村“崗位大練兵、業務大比武”二等獎、2022年度上半年鄉鎮“五評十星、雙向量化”考核第一名、全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先進集體。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