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慈云寺,位于龍臺鎮董莊村境內,坐落在西秦嶺南麓太皇山頭溝的半山腰上,幽幽古寺藏深山。山上植被茂密,山間泉流、瀑布常年不息。林間有羌活、豬苓、菖蒲等40多種野生藥材,還有錦雞、麋鹿、香獐等20多種國家保護動物,溪流中還有國家少見的保護動物山溪鯢。靜坐林間,能聽松濤陣陣,溪流淙淙;循路游覽,可睹“七峰蓮花抱古寺,五霞彩虹映佛光”的佛寺勝景。
慈云寺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處在古絲綢古道南線支道上。絲綢之路南線支道從長安出發,穿秦皇故里禮縣,過岷縣馬塢,經龍臺上隴西,慈云寺便成了傳播中西方文化的中轉站。
據傳,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岷縣兵敗后,僅率幾十騎突出重圍,向北避入武山,經灘歌避入太皇山,經過正溝、三溝、二溝、頭溝到達上河峪一帶,隱藏于上河峪九溝十八岔的深山幽谷之中。一日,李自成來到頭溝避難,忽然發現身后追來一隊官兵,他急忙隱藏于頭溝的密林里,當官兵追至頭溝跟前時,忽然從天上降下一朵云彩,把周圍的山谷罩得嚴嚴實實,數步之外看不見人,官兵在頭溝瞎轉了半天,不見蹤影,遂班師回俯。官兵走后,云霧漸漸散去,闖王從密林里出來,走到溝口,這才發現眼前有一座小寺院,山門匾額上刻著早陽寺三個字,闖王認為是寺中神佛護佑了他,遂給寺內敬獻了100兩銀子的香資,并把早陽寺改名為慈云寺。
1980年,慈云寺歷代主持僧人開始了長達30年的化緣之路,先后集資300多萬元,擴建了這座仿古佛教建筑群,現藏經閣收藏經書3200多冊,成為武山縣最大的藏經寺院,有僧眾4人,為凈土宗道場,分上寺和下寺。2003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其為宗教旅游活動場所。(文\唐文斌 圖\趙超 關正庚 薛耀忠)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