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1/BeyondPic/2022-6/17/638934cb9ce94dd4bdf3ed4dd6b6961e.jpg)
木梯寺石窟群位于武山縣西南的馬力鎮(zhèn)楊坪村柏林山,始創(chuàng)于北魏,唐、五代、宋、元續(xù)鑿,明、清、民國重修和維修,是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一處十分重要的佛教藝術勝地。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6ba9e84f104f42a382118d53a4ebab02.jpg)
據(jù)明代重建木梯寺序記載:“龍川東北有名山曰木梯寺,歷代經(jīng)營,內(nèi)有‘十殿九洞二磚塔’二塔已無跡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較伏羌大佛略小。”石窟四周懸崖峭壁,僅有北側(cè)一山門可入寺內(nèi)。古時入寺無路可走,所以在山門口絕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以便于人們攀梯入寺,石窟寺故名“木梯寺”。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df1b58f2da8d44e39c26b0f43d3455ac.jpg)
據(jù)傳,十六國時期,一位老僧人游歷來到柏林山,這里山明水清、靈秀奇韻,他決定在這美麗的山巒之間開窟造像,使民眾聽法行善。在窟龕寺廟落成之日,老僧正想著要再修一條山路之時,突然見陽光直射于山頂,整個山峰流光溢彩,雄壯巍峨,遠遠望去猶如一座直通九霄的天梯,踏其而上仿佛就能夠到達人們向往的西方凈土世界,他頓時口呼佛號“我佛慈悲,弟子頓悟!塵世苦難,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依靠扶助才可安然渡過,亦是渡人渡己。”于是老僧改變主意,在石窟寺的入口處立一木梯,供來往之人出入,也是告知人們遇到困難阻礙是要勇敢前進,也要對需要幫助之人施以援手,相互扶持。古書《說文解字》中提到:“梯,木階也。”梯者,依著也。此處安置木梯是為方便百姓而從此之后老僧在這里開壇講經(jīng),教化世人,后人為感念其用心良苦,便將這里稱作“木梯寺”。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db37c4f25c6b413883eb90ed2a807052.jpg)
洞窟門口立有石碑一面,石碑正上方刻有“文碑”二字,左右兩側(cè)有石刻彩繪雙龍,下方則為碑文內(nèi)容,碑文以正楷書寫,主要記述了1981年木梯寺石窟群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兩側(cè)為石刻彩繪“八仙”,用以紀念木梯寺石窟群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佛道結(jié)合的文化形態(tài)。在石碑碑體兩側(cè)則有楹聯(lián)書寫道:“木生綠地長成茂林作為棟梁,梯接青云異放霞光培育仙才”這兩句話則頗為形象地指出了木梯寺風景秀美,人杰地靈。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8e011e21a7124814a5bcca89ad84bdb9.jpg)
沿木梯寺祈福階依山而上,一個個歷史悠久的精美窟龕像散落在山間的明珠。在木梯寺,這樣的臺階總共有840個,每一段都是依著不同的山體走向而建成,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渾然天成。作為以石窟文化為主的景區(qū),木梯寺同時有著深厚的祈福文化,也是武山這方福圣寶地的主流福文化發(fā)祥地之一。840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人的理念中“八”這是一個很吉祥的數(shù)字,《大戴禮記》中則稱其為“四正四隅”,意指天下間的人、事、發(fā)展運行規(guī)律都是周而復始,往復循環(huán)的,其間種種相互關聯(lián),彼此依附,而到后來又因其音同“發(fā)”有安樂、生財之意,百姓們有習慣把這個數(shù)字作為吉祥的象征,于恭賀或者祝愿之時常用。“四”這個字則是指明凡有變化都以春夏秋冬這四季為時間,以東西南北四方為載體來完成“開始—發(fā)展—消亡”這一輪轉(zhuǎn)。而不管事物的曾經(jīng)與發(fā)展是如何的艱難抑或是輝煌,都將最終歸為“零”,既沒有實際存在又沒有界限的自然存在。在木梯寺初建的北魏時期,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把一切的美好祝愿融進信仰之中,化小家關懷為大家祝愿,開窟造像為天下百姓,四方民眾祈福求愿,讓所有來此處的人們能拋卻一切雜念,明白人生最終是要珍惜之人平安幸福,一切美好所求遂愿,“心中有福自有福”。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522ad29d3a7c4ed899c38818c6880263.jpg)
在漫長的歲月里朝代更迭,木梯寺遺留下大量的佛道文化,佛家以早期的人物雕像為主,最早為北魏時期的作品,道家保存下來的遺跡最早為唐代,因其雕像數(shù)量眾多,各具特色,有著豐富的唐宋時代特征而被專家學者形象的稱作“唐宋雕塑館”。寺內(nèi)現(xiàn)存窟龕19個,殿堂四座,造像80余尊,壁畫234幅2100平方米,內(nèi)容廣,雕飾多變,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規(guī)模最大,保持原作風貌。造像有魏唐遺風,其中,宋代作品為全寺精華,是一處開鑿時代早,有重要價值的佛教石窟寺,其窟龕大多集中于桐樹灣中,以二號窟至十四號窟為主,建筑物和部分洞窟散見于桐樹灣和松樹灣各處。全寺地勢險要,風光秀麗,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fc876ec2b7d54589bff32712239a0c8a.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b6871d4cf622466d9d0f7318fe590ed4.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80137f66ad434aa3ba441c718cdf3fcf.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176630907b0f4c96ae2d7c2abd7be4c6.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a442cc8bb0894cafb799e91bab0c56c0.jpg)
![](/Files261/BeyondPic/2022-6/17/952aad35136d433483c5d5a6a2356c04.jpg)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zhuǎn)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