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開展以來,武山縣山丹鎮立足基層工作實際,創新豐富宣講形式,深入挖掘“百姓名嘴”,建立群眾身邊的志愿宣講隊伍,圍繞破解“誰來講”“講什么”“怎么講”“講所需”等現實課題,深入農村院落、田間地頭,積極推動黨的政策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誰來講?“小人物”發揮大作用
“山丹地貌不一般、車川峽口玉石山;綠色食品無公害,融入天水經濟帶……”“百姓名嘴”朱克謙老人用極具鄉土味的快板向村民宣講黨的政策、宣傳山丹發展,宣講充滿“泥土味”、帶有濃濃百姓情,深受基層群眾的熱捧。
山丹鎮著力破解基層理論宣講“形式呆板、內容枯燥、語言生硬”的問題,打破以往由理論工作者和黨員領導干部主講的單一模式,按照“會宣講、懂政策、有特長”原則,從黨員中選能人、從行業中選達人、從百姓中選熱心人,招募80余名“百姓名嘴”宣講志愿者,組建了23支小分隊深入基層開展“微宣講”,變傳統的理論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接受。“百姓名嘴”既懂政策,也懂百姓,口才出色,用群眾語言生動活潑地講理論、說形勢,將抽象理論變為樸素道理,將黨的政策化為生動事例,提高了理論宣講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講什么?“小故事”演繹大道理
“百姓名嘴”把“想講”與“想聽”結合起來,緊密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史學習教育、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治理、疫情防控、生態環境治理等內容,把黨的創新理論編成快板、歌謠等喜聞樂見的形式,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講故事、析案例,形式靈活,受眾不限,把宣講搬進田間地頭、群眾中間,將感人故事、鮮活人物融入理論政策當中,讓基層群眾能夠聽得進、聽得懂、用得上,引發共鳴。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開展,“百姓名嘴”充分挖掘紅色資源,講好山丹鎮“4841”烈士陵園、紅四方面軍九十一師師部舊址、紅四方面軍九十一師衛生隊舊址、紅軍籌糧處舊址的故事,用當年發生在當地的一個個“小故事”,弘揚紅色革命精神,使黨史宣講更接地氣、更直擊人心。劉屲村抗美援朝老戰士劉德榮的動情講述,每次都讓基層干部群眾近距離接受思想洗禮,深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鼓起了不懈奮斗新生活的信心。
怎么講?“小切口”反映大主題
把“大主題”轉化為“小切口”、把“書面語”替換成“口頭語”、把“普通話”翻譯成“武山話”,使理論宣講實現“講的好講,聽的愛聽”的效果。在賀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二十幾名群眾圍坐在一起,鎮干部李愛斌以群眾身邊的暖心事為例,深情講述黨帶領群眾從土地改革到聯產承包、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等一段段鮮活的歷史,很多事情群眾親身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發生在身邊,大家聽得聲聲入耳,宣講中還精心設置了讓群眾自己談變化、說感受和互動問答等環節,活躍了氣氛也調動了聽眾的參與熱情,促進了大家對黨史的深刻理解,增強了宣講的感染力。
全縣“百佳模范”車新蘭帶領宣講志愿者走村入戶,結合群眾家里的實際問題,圍繞家風家訓、傳統美德、抵制封建迷信等內容,通過聊天式宣講、擺事實舉例子,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抵制高價彩禮、婚喪喜事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艾F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村莊的面貌越來越美,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思考探索宣講主題和載體,講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發展故事,宣傳引導群眾繼續在黨的領導下努力奮斗,把日子過得更美更好!避囆绿m說。
講所需,“小宣講”解決大問題
山丹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采用多種形式對“百姓名嘴”宣講隊伍進行常態化培訓,引導他們緊密圍繞農村群眾的生產勞動實際,利用節日節慶、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時節等,深入群眾中間開展強農惠農政策、農民工維權、種養殖實用技能培訓、防電信網絡詐騙、防汛減災、用煤用電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宣講解讀,針對群眾關心關切的民生瑣碎事,把黨的理論融入到老百姓的“柴米油鹽”之中,把“上情”與“下情”無縫結合起來,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難題,使群眾聽得進、用得上。今年以來,“百姓名嘴”志愿宣講隊在全鎮范圍內開展各類宣講累計60余場次,積極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為適應群眾對新的傳播方式的需求,山丹鎮積極探索線上+線下互動傳播模式,借助“村村響、村村講”農村大喇叭定點播報、村級微信群等平臺,引導“百姓名嘴”拍攝制作理論政策宣講、實用技術培訓、主題文藝節目、先進人物事跡等短視頻,讓群眾“抬眼可見”“觸手可學”,宣講中涌現出的“抗美援朝老戰士”“老朱快板”“涼亭姐”“最美女支書”等被當地群眾親切的稱為“家門口的名嘴”,受到了基層廣大干部群眾的歡迎和一致好評。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