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山,很多村莊的最高處都有一個由夯土版筑、高墻圍合的堡寨建筑,圍墻上有瞭望口以及射孔,這種建筑稱為堡子。
武山的堡子大多修建于清末同治年間,距今大約150年的歷史,是村民們為躲避戰亂、抵御自然災害而建,是廣大村民智慧的結晶。堡子的大小不一,可容納幾百人至上千人不等。其形狀依地勢而建,有圓形、方形、橢圓形、甚至還有鞋底形。
據統計,武山縣有大小堡子200余個,其登記造冊的有140余個,保存較為完好的有61個,散布15個鄉鎮。據記載,堡子是由當地富戶士紳籌錢,群眾出工,集一村或數村人力、物力和財力修筑而成。目前全縣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堡子主要有雷家山西堡子、腰莊堡子、鎮興堡子、大柳樹堡子、孟家莊堡子等,個別堡子里今天仍有村民居住。
150年的風雨滄桑,加上強烈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村民耕種取土等人為破壞,大多數堡子損壞嚴重,墻體局部倒塌較多,有些堡子只剩一段殘墻,默默地矗立在村莊的最高處,似乎向世人訴說著那段歷史。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災禍年月的遠去,關于堡子的記憶越來越模糊,今天我們雖然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但曾經的歷史不該遺忘,熱血男兒們為保護家園做出的犧牲不能忘。
古堡,作為歷史文物遺存,武山縣高度重視對其的挖掘和保護,縣領導多次深入部分村鎮調研古堡文物保護情況,要求相關部門和鄉鎮要高度重視寧遠古堡文化產業園建設工作,緊盯“一線三堡九道灣”,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優化完善古堡文化產業園建設規劃方案。要理清思路、統籌謀劃,科學規劃實施旅游公路、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礎設施項目,扎實推進寧遠古堡文化產業園開發建設前期工作。要深入挖掘、整理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民宿、觀景平臺、涼亭等小節點,為游客提供優質旅游體驗。要創新思維,不斷豐富服務功能,努力把寧遠古堡文化產業園打造成為集休閑娛樂、文化體驗、生態涵養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旅游區,構建形成“北有拉梢摩崖佛,南有一線三古堡”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寧遠古堡文化產業園將圍繞“一線三堡九道彎”規劃,優化沿線農業產業布局,領導群眾種植花椒、櫻桃、蘋果、油菜、萬壽菊等觀光采摘作物。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設觀景臺、停車場,優化路網結構,組織專班對古堡文化進行考察挖掘,建立詳細的古堡檔案。同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對古堡進行搶險修復和保護。產業園總體定位:以“振興鄉村、產業興旺”為核心目標,以“武山大全域旅游、近郊小片區特色帶動”為旅游發展策略,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為開發理念,以“古堡資源+”為手段,打造一個融合“原生產業、原鄉生活、古堡體驗”等多種元素的鄉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
憶往昔,堡子,是先輩亂世時期為子孫修筑的庇護所,是血淚歷史的記憶符,是他們的精神圖騰。時至今天,我們守護堡子,就是守住武山人的精神家園;發展堡子,就是賡續武山人勵精圖治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