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1/BeyondPic/2022-4/12/c18ef465ec094b36b9b7538b42cb3a7d.jpg)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4月12日訊(記者 張燕燕 包玉霞 楊彥春 蒲愛民 管秋勇)今年,武山縣樺林鎮因地制宜巧布局,生財有“道”富鄉村,按照“五抓”的產業發展思路,全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Files261/BeyondPic/2022-4/12/2738ba7767594a03827bbc502f42e728.jpg)
樺林鎮轄17個行政村,1.9萬人口,全鎮總耕地3.9萬畝,其中山地3.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2%,僅有7000多畝川區水澆地,但還鹽堿化嚴重。少雨、干旱,農業產值低、效益差、結構單一,導致土地撂荒問題突出。
![](/Files261/BeyondPic/2022-4/12/9d02abcafcc141808786b142f1dbd2d1.jpg)
全村有3850畝耕地的趙坪村就屬于典型的貧瘠地之一。土地貧瘠,也直接導致村集體經濟空白。如何打破僵局,找到“生財”的突破點是駐村干部何東琪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我們首抓黨建引領,劃分黨員管理責任田,讓每一塊地頭有一名黨員,通過國土項目整治了1280畝的荒廢土地。”何東琪創新思路,首先提出了黨建引領抓帶動的發展思路,讓全村78名黨員參與進來,走訪入戶,匯民意,集民智,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探索出了適合本村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Files261/BeyondPic/2022-4/12/3dd298c702db4562ae38521119e7be29.jpg)
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怎么辦?宜糧則糧、宜特則特,遵循因地制宜的自然規律總是不會錯的。趙坪村依托鎮黨委支持,邀請農業專家現場考察,破解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與貧困治理的困局,實施了優配土地資源的科學布局。“我們村按照海拔的高中低來種植我們的作物。高海拔地區種植1000畝的飼草玉米,中海拔地區種植100畝的萬壽菊,低海拔地區種植100畝的西蘭花。通過靠實黨員責任、因地制宜布局兩手抓的總思路來壯大村集體經濟。”何東琪介紹。
![](/Files261/BeyondPic/2022-4/12/b6d19a44eb5b482eb1b94ae5e7359b48.jpg)
趙坪村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是樺林鎮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縮影。樺林鎮通過產業調整在土地資源利用、村集體經濟增長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我們通過在北部山區抓中藥材、中部川區抓林果、南部山區抓架豆水果玉米以及西蘭花、普遍抓勞務、集中抓養殖的產業發展思路全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樺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雪瑩介紹,今年全鎮計劃種植水果玉米2500畝,種植架豆1000畝,種植中藥材2000畝,種植馬鈴薯1000畝。另外在中部川道地區補植補造果園面積500畝,改造老舊果園進行高接換頭200畝,補植補造花椒園500畝。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也為全鎮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iles261/BeyondPic/2022-4/12/86f4fef7dd644b3991d77159454b54a7.jpg)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