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0/BeyondPic/2021-6/11/2106111513f0bdaf0679e937c9.jpg)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6月10日訊(記者 楊彥春 張燕燕)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源動力”。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武山縣榆盤鎮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緊扣村集體經濟發展及農民增收主線,統籌謀劃,大力實施“一村一品”提升工程,推動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促進人民群眾增產增收,鄉村振興“底氣十足”。
![](/Files260/BeyondPic/2021-6/11/2106111513f81fc65bd8bd6ef4.jpg)
五月下旬的榆盤鎮康溝村被青山環繞,綠樹成蔭,鳥鳴悠揚,呈現出一幅優美而恬靜的生態景觀圖。村落山間整治完成的撂荒地里,水果玉米、馬鈴薯、架豆露出新芽,在和煦的陽光下,伴著暖風茁壯成長。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近年來的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康溝村在流轉整治的撂荒地種植馬鈴薯、水果玉米、架豆、中藥材等短平快作物,助力村產業多元化綜合發展,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得到有效銜接,反哺鄉村發展。
![](/Files260/BeyondPic/2021-6/11/2106111513ab6b25b54b334dfe.jpg)
“我們村總共排摸出330余畝撂荒地,村級開荒110畝,主要種植45畝水果玉米,45畝馬鈴薯,15畝架豆,目前長勢良好,預計能收入6萬元左右。接下來,我們將健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將村集體收入用于村級公益事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康溝村黨支部書記康祥瑞介紹,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兩委多方考察、學習、研究,結合村情實際,最終確定了產業發展方向。
![](/Files260/BeyondPic/2021-6/11/210611151312b4fc39abb6026c.jpg)
在榆盤鎮河程村錯落有致的山地里,一行行馬鈴薯吐露新芽,伴著暖風,在黃土地里悄悄孕育 “金蛋蛋”;村前整齊有序的光伏板在炎炎烈日下,正源源不斷將陽光轉換為電能奔向千家萬戶,為群眾帶來發展契機。河程村通過召開村“兩委”座談會、黨員大會、走訪群眾等方式,逐村進行分析研判,因村制宜,充分挖掘村上的集體資源和發揮村集體優勢,對農戶閑置土地、撂荒地進行墾荒整治,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光伏項目給我帶來了不錯的收益。村上通過評選,將我安排到光伏管理公益性崗位,一年有8000多收入。”談起這個“陽光”項目,村民管元順感慨連連。
![](/Files260/BeyondPic/2021-6/11/21061115134667f49ecd87b951.jpg)
為了在鄉村振興中開好局、起好步、見實效,榆盤鎮堅持黨建引領,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推進產業振興的多元化道路,利用集體土地或流轉土地,優化種植結構,落實產業獎補政策,將馬鈴薯、架豆、中藥材、水果玉米、藜麥、萬壽菊等作物作為短平快的特色產業來發展,全力培育壯大特色富民產業,增強群眾自我“造血功能”,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促進群眾增產增收,確保村村都有集體經濟收入。2020年底,全鎮種植架豆1500畝,中藥材6000畝,水果玉米445畝。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讓榆盤鎮的群眾發展更給力,季季有收入,生活更幸福。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