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融媒體中心5月31日訊(記者 郭永強 劉轉紅)“嗡嗡嗡……”小滿時節,從武山縣城出發,驅車35公里,前往位于林區邊緣的灘歌鎮黃山村,還沒進村子,就看見成群的小蜜蜂在林間花叢中穿梭。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征途上,武山縣灘歌鎮黃山村的群眾將增收門路瞄準了特色養蜂產業,跟隨勤勞的小蜜蜂把日子過得更甜了。
“先不要急,用撣子把蜜蜂慢慢往斗篷里掃。”“小心點,抓緊樹干,別惹毛了蜜蜂四處亂飛咬人。”……還沒走進黃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就聽到人聲鼎沸的聲音。原來,放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的一箱蜜蜂正在“分家”,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王永東正和幾個群眾在協助蜜蜂處理“家務事”,收服“離家出走”的一群蜜蜂,給它們一個舒服安穩的家。
亂飛的蜜蜂歸籠,蜂王就位,放置到早已準備好的空箱中,蓋上蓋子,經過近一個小時緊張的忙碌,新的一箱蜜蜂誕生。“好兆頭!像這樣陽光不充足的天氣蜜蜂一般不分窩。一般也很難遇到,今天你們幸運,一來就看到我們增多一箱蜜蜂的過程。”剛收完蜂的村民楊愛林介紹,一個箱里如果蜜蜂太多恰好出現新蜂王的話就會自然分離,一部分蜜蜂會跟隨老蜂王“離家出走”尋找新家。這個過程中養蜂人要及時發現并收住出走的這一部分,這樣一箱蜂就發展成兩箱蜂了。
從“一箱蜂”到“兩箱蜂”,黃山村的養蜂產業發展,也像蜜蜂“分家”一樣,從無到有,到如今的110箱。
產業是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支撐。黃山村位于灘歌鎮西南,距離鎮區約8公里,海拔1900米,處于林區邊緣,草木旺盛。目前,全村共有7個自然村375戶1787人。2020年,在實現脫貧摘帽后,黃山村繼續瞄準特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鼓勵群眾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發展養蜂產業。
萬事開頭難。村班子在最初鼓勵群眾養蜂時,就遭到村民的懷疑。雖然村上一直有養土蜂的傳統,但都是小打小鬧,產的蜂蜜也是自己享用。要把養蜂變成增加收入的渠道,群眾想都沒有想過。“因為以前干事情的時候群眾都說‘好的話你們干部為什么不給自己先弄上’,所以我先帶頭買了5箱。群眾看到干部都養上了,就慢慢跟著養了。”村第一書記兼幫扶工作隊隊長王永東介紹,為了鼓勵群眾養蜂,他和村干部經常入戶宣傳,給群眾做思想工作,帶領有意愿的群眾四處參觀學習,幾個村干部首先身體力行購置蜜蜂,給群眾帶頭示范。現在,村里已經有20多戶群眾養蜂了,數量也從無到110箱。
村民楊愛林就是第一個嘗試“吃螃蟹”的人。2020年,他購置了1箱蜜蜂,雖然因為天氣、技術等原因,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但大家的鼓勵支持讓他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去年雖然失敗了,但學到了很多經驗。今年已經收獲了二十幾斤蜂蜜。現在我也算村里的‘養蜂土專家’,像處理蜜蜂‘分家’這些問題大家都來找我。”楊愛林說。
在村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的帶動下,一些黨員也加入了養蜂的隊伍。81歲的老黨員楊田代不服老,今年5月他購置了6箱蜜蜂。他開玩笑說,蜜蜂勤勞就能產蜜,人勤勞就有收入,在養蜂上,我也愿意做一只勤勞的小蜜蜂。
“采花釀為蜜,倉廩自充實。”眼下,黃山村的110箱蜜蜂揮動著勤勞的翅膀,穿梭在這個偏遠的小山村,和這里的村民和諧相處。“目前有很多群眾想養。我們準備把全村蜜蜂壯大到200多箱,在8月份收獲的時候每一箱按預算產蜜15斤,退過成本每一箱增收1000元。”黃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旺德表示,在接續引導群眾增收路上,黃山村將利用優勢資源,鼓勵更多的群眾加入到養蜂隊伍中,創造更加甜蜜的生活。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