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融媒體中心1月4日訊(記者 張丁香 趙云霞 郭韻) 近年來,武山縣啟動黨建“紅色引擎”,幫助各村村級“兩委”班子理清發展思路,大力推廣“黨建+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盤活了村里的閑置資源,也壯大了集體經濟,使每個集體經濟村都有了一組團、一盤棋、一本賬。
在馬力鎮北順村,黨委班子成員將這盤棋瞄準了前景好、風險小、收益快的二級煤炭市場。他們將一個閑置的麥場改建為一個煤炭銷售點,由專人負責銷售煤炭,既增加收入,又方便群眾。營業三個月以來,已售出煤炭1000余噸,純利潤6萬余元。其中,利潤的60%用來繼續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40%用于村上公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在洛門鎮大柳樹村,“黨建+”的模式不僅盤活了集體經濟,也讓村支部摘掉了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一躍成為班子組織強、群眾基礎好、經濟效益高的“先進村”。
2019年,大柳樹村兩委班子盤活了村里的70多畝撂荒地,劃分成苗木盆景培植區、時令花卉高檔苗木盆景展示區、特色果蔬采摘區三個功能區,種植苗木、花卉、果蔬,如今已經初具規模。同時,基地還吸納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近務工,增加群眾收入。
如今,武山縣已建成專業合作社380多個,建立村辦企業2個,基層黨組織已經成為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紅色引擎”。截至目前,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了3200余萬元,年平均收益9.42萬元,同比增長43.78%。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