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0/BeyondPic/2020-10/15/168b5d6434f448fab6d16f77f07edae2.png)
武山縣轄13鎮2鄉344個行政村,總人口50萬人,農村人口37.14萬人,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2萬人,貧困村156個,貧困發生率28.67%,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六盤山特困片區縣。
![](/Files260/BeyondPic/2020-10/15/468b03af6d6246e3a4638367bbb18a6f.png)
自2016年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以來,武山縣嚴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國辦發[2016]22號)和《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實施意見》(甘政辦發[2016] 100號)等文件精神,嚴格按照整合范圍,切實加大整合力度,努力做到“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扶貧投入新格局,堅持“應整盡整”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按照“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的基本思路,2016—2020年累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29680萬元(2016年整合9308萬元,2017年整合41955萬元,2018年整合18011 萬元,2019年整合32580萬元,2020年整合27826萬元),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個方面,并優先保證有助于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的產業發展項目,同時做好部門行業規劃與縣脫貧攻堅專項規劃的緊密銜接,嚴守現行扶貧標準,區分輕重緩急,統籌安排使用,進一步提高整合的深度和質量,全力保障脫貧攻堅資金需求。
![](/Files260/BeyondPic/2020-10/15/494f77bfe34f40739f03e4f2005be6cd.jpg)
在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支持脫貧攻堅工作中總結出了五個方面的經驗做法:
一是嚴把整合范圍關,做到應整盡整。建立了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定期聯席會議制度,由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牽頭,成立了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領導機構,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形成了各部門責任明確、通力協作、緊密配合的資金整合工作機制。嚴格執行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中央17項、省級12項、市縣資金應整盡整的資金整合范圍,堅決打破行業部門限制統籌整合的壁壘,盡最大力度將整合資金“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2016-2020年累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29680萬元,形成了資金統籌整合最大投入規模,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資金保障。
二是嚴把項目入庫關,精準安排扶貧項目。堅持把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作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基礎性的工作,嚴格執行《甘肅省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管理細則》要求,緊盯我縣脫貧攻堅進程,按照村申報、鄉(鎮)審核、縣直行業部門論證、縣審定的程序,規范建立了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將脫貧攻堅最急迫、群眾最需要的項目優先納入項目庫,并根據項目實施情況適時開展項目庫中期調整。堅持納入涉農資金整合方案、使用整合資金的項目全部從脫貧攻堅項目庫中提取,并優先安排有助于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的產業發展項目,2018-2020年統籌整合的財政涉農資金用于農業產業發展項目的資金投入達到了47596.77萬元,占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總量的60.7%,主要用于培育架豆、中藥材、山地辣椒、水果玉米、蘋果矮化密植、特色養殖、光伏等產業發展,以農戶持續增收,推動農民生活富裕,確保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優化了資金配置,進一步提高了全縣脫貧整體質量,持續鞏固了脫貧成效。
三是嚴把公示公告關,主動接受監督。堅持陽光操作、陽光扶貧,全面推行扶貧開發工作信息公開,扶貧資金安排使用和項目建設情況全部主動公開公示。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涉農資金整合方案、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安排情況都統一在縣人民政府網站公開,并向省市相關部門報送備案。各鄉鎮、各村資金安排情況及項目實施情況在鄉村兩級公示公告欄公開,將扶貧項目名稱、資金來源、資金數量、項目建設內容等情況全部公開,并在縣人民政府網站、鄉村公示公告欄同步公布監督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保障群眾知情權和監督權。
四是嚴把督促檢查關,加快項目實施進度。縣人民政府及時出臺了《武山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建立了《武山縣扶貧項目建設黑名單制度》,形成了由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牽頭,縣脫貧攻堅資金保障專責組具體負責,縣直各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的定期督促檢查聯動機制,將定期督查檢查定為一項基本制度,對統籌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建設及資金使用情況開展督查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問題嚴重的堅決予以處罰,有效提升了項目建設質量,加快了資金撥付進度。
五是嚴把審計驗收關,確保資金使用效益。所有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嚴格按照相關規定程序進行實施,項目完成后,在“村申請、鄉鎮初驗”的基礎上,先由審計部門對工程量進行審計,工程量達標的,出具審計意見后,由縣直部門組織相關單位成立項目聯合驗收組,到工程現場逐項細致驗收。對工程量審計不合格的,責令施工單位及時整改,整改不及時的給予相應處理或處罰,整改完成后,再次進行審計和驗收。縣紀檢監察、審計、財政、扶貧等部門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審計檢查,對騙取、套取、虛報、冒領、截留、擠占、挪用扶貧資金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查處,實行“一票否決”制。
武山縣通過用好用足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支持脫貧攻堅這一民生政策,緊盯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不斷加強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工作,進一步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興產業、補短板、強弱項,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效。
![](/Files260/BeyondPic/2020-10/15/2b385e1db4a245c695da152ccb4dd7a6.png)
僅光伏扶貧項目,2018-2020年三年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累計投入13372萬元,該項目是縣委、縣政府2017年從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能源局積極爭取實施的“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項目總投資2.04億元,占地780畝,裝機總容量23.7兆瓦,在榆盤河程、咀頭彭坡建設村級電站48個。按照容量比例確權對應156個貧困村,帶動36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項目于2018年5月啟動,年底并網發電,截至目前,累計發電4000萬度,產生效益3000萬元。已連續兩年帶動3615戶貧困戶年均每戶增收3000元,156個貧困村每年每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為了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制定了《武山縣村級光伏電站收益分配實施辦法》,明確貧困村集體收益年限為20年,從2020年開始,根據每年發電收益,在扣除運維費、土地租金、稅費后按照光伏電站資產確權比例,所得收益全部向156個貧困村進行分配,村集體將80%以上收益用于開發公益性崗位,剩余資金用于村級集體公共事業。按照武山縣光照資源和2019年實際發電量測算,年發電量能夠達到2500萬度,電費收益超過1800萬元,貧困村集體和貧困群眾將在未來20年內每年穩定增收總額達到1300萬元以上。同時,為了進一步延長光伏產業鏈條,充分發揮光伏扶貧項目的帶動作用,建設了河程村光伏農業旅游觀光園,采取“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畜光互補”的建設模式,把光伏產業園與4A級水簾洞大景區等旅游景點統籌規劃開發,精心打造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觀光帶,種植油牡丹300畝,投放魚苗4萬尾,訂購鵝苗、鴨苗7000只。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穩定提高貧困群眾收入。園區建成后,將打造光伏+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園,有效解決了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和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單一的難題,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民心工程、陽光工程。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