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于人民。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按照中宣部的統一部署,省、市、縣宣傳部的相關要求,武山縣融媒體中心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全景式呈現武山縣廣大干部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深入刻畫基層干部群眾守望相助的團結、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零距離傳遞群眾平凡生活的溫度與感動,講述他們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小康故事,進一步匯聚全縣人民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7月24日訊(記者 楊彥春 馬國棟)武山縣山丹鎮培育發展特色富民綠色產業,以“合作社+農戶+土地入股”的模式,有效增強群眾的增收能力,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為脫貧攻堅戰如期收官添薪加油,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山丹鎮位于武山縣城西側,素有“隴上玉器之鄉”“蔬菜之鄉”的美譽。轄22村79個村民小組,6167戶25429人。總耕地35778畝,其中水地4642畝,旱地31136畝,人均占有耕地1.3畝。全鎮貧困發生率0.40%,貧困村實現全部脫貧,貧困戶人均純收入8496元。
位于山丹鎮南部山區、距鎮政府15公里的硬山村,全村山地耕地面積1696畝。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硬山村緊緊圍繞國家扶貧政策,依托專業合作社的優勢,引領、打造一批新型休閑農業發展帶頭人,帶動貧困戶逐步加入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通過示范引領,促進貧困戶及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收目標,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硬山村晟澤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顧永斌介紹,硬山村地屬山區,海拔高,通過駐村干部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實地考察后,成立專業合作社帶領全村大力發展烏龍頭產業,截至目前,全村的烏龍頭種植面積以達到400多畝,成為全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同樣,村里的另一個專業合作社水禾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以養殖為主,到戶入股42戶112個社員。合作社理事長顧永斌介紹,成立種養殖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按照“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領、吸納其他貧困戶一同發展壯大農村產業,通過爭取讓大家一道過上小康生活。目前,合作社年出欄15000只雞,存欄4000多只雞,入股村民每年可分紅到800到1200元。
位于山丹鎮堡子村的武山縣斐拓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占地約5000畝,總投資1.45億元,是集林果種植、畜禽養殖、生態循環、農事體驗、休閑養老、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建有千畝優質有機蘋果基地、花椒園、櫻桃園、萬頭標準化肉豬養殖場等。斐拓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安小斐介紹,按照“政府監管、公司化運作、農戶參與、保底分紅”的方式,積極引導當地群眾以多種方式將集體資產、土地經營權和技術、勞務等資產資源入股園區,獲得股金分紅。基地長期提供30多名工作崗位,季節性用工可達280名以上,聘用周邊農民到基地從事種植、養殖、管理、維護等工作,有力促進當地農業提質增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業產業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進程,帶動堡子村及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我們村上早就有種植蘋果的傳統,但是群眾缺少種植技術,很多果園早都退化了,自山上的斐拓生態循環農業基地建設以來,給我們周邊各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鎮政府引導群眾引進新品種,利用新技術在干旱山地種植的蘋果,發展蘋果產業,產值達到種小麥的數十倍。”山丹鎮堡子村黨支部書記馬倉紅說,依托斐拓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村里成立了多家農業專業合作社,“抱團”致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