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9/BeyondPic/2020-5/19/955dc8d33a26436a8b23c0ed9c423d12.jpg)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5月18日訊(記者 頡宏斌 楊同慶 實習生 劉斌)在部隊他是一名優秀的“士官”,回鄉創業他是一名勤奮的“牛倌”。“士官”干完干“牛倌”,退役返鄉的武山縣灘歌鎮新城村村民陳育紅轉變角色,自主創業,扎根家鄉3年后,成立灘歌新城種養殖合作社,積極發展特色養殖產,助力脫貧攻堅,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鄉親脫貧增收,成為當地退伍軍人創富帶富的一面旗幟。
![](/Files259/BeyondPic/2020-5/19/9dd0073fb05a4de8b9dea263561e424d.jpg)
今年31歲的陳育紅,18歲從戎參軍,勵志報國,在部隊摸爬滾打,一干就是13年,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優秀的三級士官。2018年,陳育紅脫下心愛的軍裝退役,帶著妻子兒女回鄉創業。
![](/Files259/BeyondPic/2020-5/19/15f5421abdd04f08ad6b166c5367e8a8.jpg)
陳育紅的家鄉在灘歌鎮新城村,地處林區邊緣,依山傍水,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當地的群眾有著悠久的養牛傳統。聰明的陳育紅回到家鄉的第一天就看到了發展養牛的巨大潛力和商機,他立即找到鎮畜牧站爭取政策支持,得到鎮畜牧站技術人員的大力支持,堅定了他創業發展養殖的決心。軍人的干練作風讓他說干就干,在縣畜牧站支持和指導下,他的灘歌新城種養殖合作社三個月就建成掛牌,貯欄養牛,半年就小有規模。“士官”變“牛倌”,軍人變商人,陳育紅成了家鄉的傳奇人物。
![](/Files259/BeyondPic/2020-5/19/7f42f3819a8a420b82e5d131b10f926b.jpg)
通過一年多的貯欄養牛,陳育紅很快就適應了社會角色的轉變。他在努力壯大合作社的基礎上,通過“合作社出資、貧困戶代養、育肥牛折價回收”的辦法,在解決了合作社牛欄緊張問題的同時,大幅度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形成了“合作社+貧困戶”共同發展的新模式,取得了合作社和貧困戶合作共贏的良好效果。
![](/Files259/BeyondPic/2020-5/19/4b77371e850a4069950cd6e43a47b373.jpg)
目前灘歌新城種養殖合作社養牛場貯欄超過40頭,貧困戶代養20多頭,年出欄30頭左右,毛收入近40萬,貧困戶代養年增收4000元。通過養牛陳育紅不僅為自己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創業之路,還帶動了貧困鄉親脫貧致富,成為當地帶富的典型,為灘歌鎮乃至全縣退伍軍人回鄉創業樹立了一桿鮮亮的旗幟。
![](/Files259/BeyondPic/2020-5/19/39acf4807c9d4b7cbdb91a7987243904.jpg)
已小有成就的陳育紅并不滿足當前的規模,他告訴記者,新城村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前有灘歌古鎮,后有臥牛山森林公園,四季游客不斷,發展鄉村旅游前景可觀。現在,他又開始鉆研學習農家樂經營模式,積極爭取鎮政府的支持,響應農村三變改革,通過土地流轉,拓寬種養殖,延伸產業鏈,開辦農家樂,努力把新城種養殖合作社打造成集養殖、種植和休閑農業為一體的新型農村致富帶富經濟體,為整村致富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Files259/BeyondPic/2020-5/19/94c9e676b793400aa222cab1118c65a4.jpg)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