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武山縣沿安鄉在開展疫情防控的同時,搶抓春耕生產,“點對點 ”輸轉勞務,確保群眾脫貧奔小康。
位于馬塢河與西溝河交匯處、楊岷公路穿村而過的沿安鄉李莊村目前已全面進入了春耕生產期。走進李莊村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犁地、培土、施肥、播種的場景。
李莊村黨支部書記王任華告訴記者,村上主要以種植架豆王、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為主,農業種植和務工是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今年村上準備種植架豆王400多畝,其中40戶貧困戶種植100多畝。
與此同時,李莊村作為武山縣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地之一,村班子主動作為,聯合武山縣農業局、畜牧站,利用天然的自然資源優勢,建立了40多畝的冷水魚養殖基地,發展養殖產業,增加群眾收入。
李莊村黨支部書記王任華說:“我們已經取得了營業執照。村上魚池建成后一部分收入可以用于貧困戶分紅,另一部分將增加村上集體經濟收入,還可以帶動村上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其經濟收入。”
作為沿安鄉分管農業的副鄉長,何金全最近每天都在田間地頭對春耕工作進行動員指導。他介紹,沿安鄉在發展富民產業的同時,也積極支持村民外出務工。截止目前,“點對點”輸轉了80名勞動力外出務工,加上后續村民自發組織,目前外出務工總人數超過200余人。
何金全告訴記者,“沿安鄉按照地方特色,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第一是發展中藥材種植;第二是發展豆角種植;第三是發展特色馬鈴薯種植。同時,加上勞務輸出,全面增加群眾收入,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