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7/BeyondPic/2019-3/22/552be6ad58d64ec6ad67061273ec8882.jpg)
近年來,武山縣搶抓被列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縣的有利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旅游扶貧工作的部署要求,科學規劃,統籌推進,做精做強全域旅游,有力帶動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截至目前,全縣共建成農家樂243戶、旅游扶貧車間4家,發展旅游專業村15個。2018年,全縣接待游客人數達43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1.8億元,其中,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0.38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4224萬元,帶動貧困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
![](/Files257/BeyondPic/2019-3/22/63fb760860894b7c89ced22194d4f3cf.jpg)
(溫泉鎮區提升改造效果圖)
一、堅持規劃引領,理清鄉村旅游發展思路。堅持“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保護為基”的價值取向,按照“科學布局、注重特色、差異發展、助推脫貧”的原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扶貧產業發展和“多規合一”等要求,邀請專業旅游規劃設計院高標準編制完成了《武山縣全域旅游總體規劃暨鄉村旅游總體規劃》《溫泉鎮鄉村旅游規劃》《灘歌鎮旅游開發總體規劃》和《龍臺鎮馬年村油菜花海總體規劃》等旅游規劃,明確了全縣全域旅游發展板塊特色、項目重點和發展目標,指導引領全縣全域旅游高品位打造、高質量發展。同時,按照鄉土化、特色化的要求,科學規劃建設鄉村旅游示范村,大力發展農業觀光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鄉村旅游產品,“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有力推動了產業扶貧和群眾增收。
![](/Files257/BeyondPic/2019-3/22/28b36a8a68fe4acc8434cecabd8663db.jpg)
二、突出項目帶動,全面加快鄉村旅游發展。按照“政府統籌、資金傾斜、項目聚合”的原則,建成了水簾洞魯班山景區景觀一期工程、水簾洞景區地質公園、游客接待服務中心、景區觀光停車場、旅游廁所等一批旅游基礎設施項目,新建游客接待中心5個、觀光停車場6個、旅游廁所22個。加大旅游招商引資力度,與北京光合文旅、陜西白鹿倉集團、陜西曲江文投等一批文化旅游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水簾洞大景區開發建設PPP項目、全域旅游環境提升改造等一批產業型、帶動型旅游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比如,我縣通過招商引資啟動了灘歌鎮古街棚戶區改造項目,計劃采用EPC合作模式,按照“保護為主、修舊如舊、體現特色、一院一策”的原則,高標準推進古街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綠化美化、污水收集設施等建設,并結合農村“三變”改革,引導群眾以房屋產權入股,由公司統一管理經營,切實增加群眾收入。大力實施旅游暢通工程,洛門至禮縣二級公路、武山丁門至漳縣公路、武山賀店至岷縣公路等一批通達鄉村的“交通大動脈”全線打通,國道310線武山段升級改造、洛門至水簾洞景區旅游公路等一批重點旅游交通項目加快推進,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250公里。比如,我縣自籌資金建設的水簾洞至魯班溝旅游環線公路,打通了水簾洞和魯班山地質公園兩大景區,為沿線群眾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條件。目前,已帶動榆盤魯班、洛門劉坪等村發展農家樂6戶,貧困群眾就業50多人。
![](/Files257/BeyondPic/2019-3/22/444a021dc564496697d1a84746991516.jpg)
(龍臺漁家樂)
三、創新帶動模式,充分釋放鄉村旅游發展紅利。我縣結合農村“三變”改革,積極探索創新旅游帶貧模式,讓貧困農戶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嘗到了“甜頭”。一是直接帶動。對于有能力、懂經營、善管理的貧困戶,通過落實政策性貸款、開展技能培訓等扶助措施,動員引導貧困戶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直接參與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截至目前,全縣有13戶貧困戶家庭直接開展農家樂接待。二是間接帶動。緊緊抓住貧困群眾務工和農副產品銷售兩個關鍵因素,引導專業合作組織、農家樂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對貧困戶家中有勞動力的,引導其在農家樂從事服務工作,增加工資性收入;對部分從事種植、養殖和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的貧困戶,通過簽訂供銷協議由農家樂收購,增加經營性收入。比如,依托溫泉湯浴養生基地,大力發展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溫泉村,培育發展溫泉生態農莊、溫泉旅游生態園等農家樂28戶,帶動40多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年均銷售貧困戶提供的食醋、粉條、土雞、野菜等農副產品達400多萬元。三是股權帶動。積極探索 “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鄉村旅游“三變”改革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資產入股,獲得穩定分紅。比如,依托龍臺鎮優質的自然生態資源,在董莊村建成了鑫水源、峪龍泉等5家冷水魚養殖小區和君義養殖專業合作社、金水灣冷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等3家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引導該村群眾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資產入股獲得分紅,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截至目前,26戶貧困群眾將5萬元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入股到6個合作社,64戶貧困群眾將263畝土地入股到5個農家樂,76戶貧困戶獲得保底分紅20.9萬元。2015年武山縣金水灣農家樂被國家旅游局授予“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榮譽稱號,2016年武山縣金水灣農家樂被列入全國“能人帶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
![](/Files257/BeyondPic/2019-3/22/093d8bf6696b4dd3ab1ebe1bfc8d403d.jpg)
(溫泉生態農莊)
四、突出本土特色,開發精品鄉村旅游線路。緊扣“富裕鄉民、提升鄉貌、留住鄉愁、文明鄉風”的要求,充分挖掘豐富的自然資源,著力開發度假養生、綠色生態、觀光農業等精品鄉村旅游線路。依托溫泉湯浴養生基地和溫泉大草原,引導貧困群眾參與養生保健、中醫藥康體、戶外運動等服務項目,打造形成了溫泉度假養生旅游精品線路。依托臥牛山森林公園、老君山森林公園、慈云寺等景區景點,建設了南部鄉鎮油菜花海觀光基地,打造形成了南部鄉鎮綠色生態旅游精品線路。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建成了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東華山地生態田園綜合體、塔麻櫻桃采摘園、咀頭高山大櫻桃采摘園、樺林趙坪生態觀光農耕文化園等一批集餐飲、休閑、采摘、觀光于一體的觀光農業體驗旅游精品線路,鄉村旅游對脫貧攻堅的輻射帶動效應初步顯現。
![](http://www.wushan.gov.cn/Upload/main/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2019/03/22/3e29cdce69f04b1b8b8a85c732de6c84.jpeg)
(麥稈畫)
五、建立融合機制,傾力帶動助推旅游扶貧。著力在“鄉村旅游+”上做文章,加快推進鄉村旅游與文化、農業、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一是走“鄉村旅游+文化”的路子。實施了武山縣文化旅游創意產品人才培訓開發項目,建成了文化旅游創意產品展示中心、文化旅游創意產品人才培訓中心、山丹鴛鴦玉雕、山丹刺繡、四門麥稈畫等創意人才實訓基地,并舉辦4期了精準扶貧文化創意產品山丹刺繡技能培訓班,培訓貧困群眾200人次。比如,在山丹玉器、刺繡和四門麥稈畫等加工點,建成了文化創意產業扶貧加工車間4家,形成了集文化旅游產品研發、生產加工技能培訓、對外銷售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產品發展鏈條,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截至目前,已有20多戶貧困戶進入扶貧車間務工,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二是走“鄉村旅游+農業”的路子。深入挖掘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等旅游資源價值,依托洛門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范園、咀頭高山大櫻桃采摘園、龍臺冷水魚養殖區、鴛鴦垂釣休閑農家樂等農業生產基地,扶持扶貧群眾大力發展采摘農業、觀光農業,積極培育田園觀光、民俗度假等鄉村旅游產品,武山高山大櫻桃、野生菜、冷水魚、土蜂蜜等特色農產品銷售火爆,帶動鄉村旅游熱度持續攀升。三是走“鄉村旅游+康養”的路子。圍繞我縣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和道地中藥材種植優勢,大力發展湯浴康體、療養康復、中藥理療等健康養生產業,50個深度貧困村入股的甘肅伏羲藥業中藥飲片生產線正式投產,楊河廣元、沿安草灘等18個中藥材種植集中連片示范點全面建成,有力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四是走“鄉村旅游+電商”的路子。搶抓我縣被列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機遇,建成了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320個,發展電商企業和網店500多家,武山鴛鴦玉、蔬菜、“三編”等產品紛紛通過電商平臺走進了北、上、廣等大都市。比如,山丹鎮每年通過電商平臺銷售鴛鴦玉產品2000多萬元,帶動7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6000元。
![](/Files257/BeyondPic/2019-3/22/3262cd22ca214bb499003024ecc0e30e.jpg)
(《山水齊聚·醉美武山》亮相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六、廣泛推介宣傳,全力助推景村共贏發展。狠抓全縣旅游形象整體包裝策劃和推廣宣傳,利用主題宣傳片、影視植入等新技術、新媒體,通過實施品牌推介、節慶營銷、投放廣告、文旅活動等方式,積極開展全景式、體驗式營銷活動,實現了精準化、高頻次營銷。在中央電視臺和甘肅衛視認購、投放旅游廣告產品,在《五洲之旅》《中國旅游報》等媒體上全方位推介武山旅游,在周邊縣區、天定高速沿線設置了一系列鄉村旅游宣傳牌,武山旅游宣傳片《山水齊聚·醉美武山》亮相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聚焦中國”、深圳文博會和第一屆中國(北京)休閑大會等節會,人民網、新浪網、中國甘肅網等各級媒體對武山鄉村旅游產業進行了全面宣傳,連續舉辦了水簾洞拉梢寺世界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節等旅游活動,極大地提升了武山鄉村旅游知名度。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