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7/BeyondPic/2019-2/14/16b52f2a48284148b751ed50901813d3.jpg)
(踩高蹺)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的社火”就是其中之一。家鄉的年味,不僅僅是母親做的好吃的,游子歸家時行李箱里的年貨,更為久遠和悠長的,是多少年來沉淀下來的年俗文化。這些,都讓年的味道更加濃厚。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說起灘歌社火,在寧遠大地還有這樣一種說辭“天水社火看武山,武山社火耍灘歌”。唱大戲、燈影戲、耍社火、旋鼓舞等春節民俗活動中,唯獨社火讓我情有獨鐘,魂牽夢縈,難以割舍。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b5555ffecad34f8a8735c6883081469e.jpg)
(馬排子)
從臘月開始,很多村就開始騷動起來,忙了一年的村民們,湊到一起開始籌劃社火了,糊燈籠、做大鼓、扎高臺、扮戲樓,敲鑼打鼓,忙的不亦樂乎。幾乎是一過正月初四,只要站在灘歌任何一座上梁山,到處都能聽見鑼鼓震天的響聲。
在灘歌地區,社火按演出的時間及形式分夜社火和馬社火。社火是很早就誕生在古鎮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一種很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古老傳統歌舞藝術形式和文化社事活動,帶著它雜陳的方言俗語,以它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內涵、濃郁的風情和生活氣息以及它特殊的表演形式,表達著古鎮人民特有的審美取向,它是灘歌人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在文化藝術上的體現,更是灘歌人的精神財富。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51cda6f71d354ea1b3b971bb5b6849e8.jpg)
(社火)
夜社火主要在夜間表演,以唱和耍為主。無論從演出程序還是表演方式都是有嚴格要求的,有出莊不出莊之分。出莊是按慣例在有往來的鄰近村莊依次演出,不出莊是只在本村演出,每晚輪換場地。夜社火在出莊之前有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信使,俗稱“探馬”,他的主要作用是在社火出演之前,到演出村銜接有關事宜,來往探報。傍晚7時左右,陣陣爆竹聲和鑼鼓聲打破村里的寧靜,村民們身著盛裝、披紅掛彩齊聚一堂,獨具特色的夜社火表演拉開了出莊表演的序幕。掌燈“老者”為先,鑼鼓緊隨,后面依次跟隨高燁、燈花、引馬、小旦、旋鼓、龍燈等隊伍,在夜色的崎嶇山路中蜿蜒而行,斑點燈光、悠悠晃晃,從遠處觀望恰如一條游走的長龍,煞是好看。
伴著鼓點行至表演村,此時鄰村群眾早已等候在村外山路上,望眼欲穿,當社火走到莊前時,煙花沖天,鞭炮齊放,整個山路沸騰起來。相遇處,雙方德高望重的老者,相對而跪,香馬盤兒放在身旁,上香,燒紙錢,叩首,莊重、虔誠而默契。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e2b6c67629114ef4a086d13405331a04.jpg)
(夜社火旋場舞)
禮畢后,隨著“老者”入場就坐,社火隊伍也開始了他們的“旋場舞”,舞動中小伙子們手執高燁,有時如彩云過路,行步自如;有時如百花盛開,層層圍攏;有時勇武驕健,似鷹擊長空;有時縱橫穿梭,歡奔如織。而姑娘們姑娘穿著桃紅蔥綠的繡花衣,左手捏一方紗巾,右手執一把花扇,細腰輕扭,方步慢踏。此刻雖已時至初夜,但觀看表演的群眾早已將表演場地圍的水泄不通,場地內熊熊燃起的篝火點亮了夜色,鑼鼓喧囂,鞭炮齊鳴,笑聲不斷,掌聲連連。
約莫1時左右“旋場舞”結束,便開始“折子秧歌”的單個節目表演。開場后先上什么,后上什么都有一定的規矩。大多用武術表演開始,俗稱“打開場”,以舞獅收尾。引馬、引花、打鞭、旋鼓、扭唱都是壓軸戲,既有獨特的唱腔,又有輕快的舞蹈動作。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a044ed8ac8a64f228b936c2ea30f57cb.jpg)
(迎高燁)
在眾多夜社火表演中,最吸引人們眼球的還是旋高燁。表演者身著表演服,項系大銅鈴,威風凜凜。他們手執高燁呈四方形、八角形、圓形或柱形,內點蠟燭,上有頂蓋,頂蓋周圍布滿飄帶,插四面龍旗,貼有祥云圖騰,極其華麗美觀。它的美麗不僅僅只為表演,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為社火夜間行走照亮,在表演隊伍中形態不一的高燁至少有12把以上。
夜社火“折子”表秧歌演形式大體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舞蹈,包括舞龍燈、耍獅子、耍大頭、打鞭、旋鼓和腰鼓表演等;一種是生旦引唱,二對二、或四對四,生執草扇,旦執折疊式紙扇、手帕、扭八步,來回穿折或轉圓圈,生唱旦不唱。還有一種是逗笑唱,多帶喜劇色彩,老妖婆帶幾個小旦,有唱有白,相互對應,如《轉娘家》、《粉團衣》、《割麥》等。另外,有的村子還有“大唱”,即中間插演一類戲于“敬神”的曲目,比如《劉海撒錢》《天官賜福》《福祿壽喜》《八仙》等。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b2b3c315e7fc4cf29e2d60d626c8e36d.jpg)
(舞獅)
在我們灘歌地區,社火曲調大有講究,大體分為背宮、越調、小曲三個類別。背宮有前背宮、后背宮、銀妞樂、疊落金四種調。背宮曲子中既有前背宮,又有后背宮者,叫雙背宮;只有前背宮,沒有后背宮,而用尾越調落音者為單背宮。越調,分前越調和后越調:用越調開頭者為前越調,用越調收尾者為后越調。小曲有一串鈴和套曲之別,自始至終只用一個曲調者,為一串鈴;一只歌詞中有幾個曲調者為套曲。小曲歌詞最多,常見者有八十多個,其中《拜新年》、《放風箏》、《轉花園》《揚州玩燈》、《十杯酒》、《蝴蝶報喜》等,膾炙人口,群眾最為喜愛,流傳越來越廣。無論演唱或舞蹈,都配有樂器。演唱多以二胡、板胡、笛子伴奏,清音雅調。舞蹈則配以大鼓、鈸、大鑼以及饒鈸等,演員各種動作都有固定的板眼。
隨著“舞獅”表演的入場,整場社火的表演也接近尾聲,秧歌隊伍開始了他們“掃場”表演,應和著鼓點踏上了返程之路。鄰村的老者們也會將社火送出村口,亦行燒紙、焚香、跪別之禮。這方要送,對方讓留步,雙方老者手握著手,這方道辛苦,那方道打擾怎忍就此話別,那情那景,大有長亭送別的不舍之情。時至現在,我最喜歡的還是一接一送的純樸鄉情。
看完精彩絕倫的夜社火,再讓我帶領大家領略一番別樣的風情馬社火表演……。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9380588e56c74d57a94980858aa1bf8c.jpg)
(社火表演)
馬社火主要是在白天騎馬表演為主,故名馬社火。馬社火全是古裝,內容以傳統歷史劇為主。整場表演隊伍依序有馬排子、彩車彩旗、管事、春官、衙役、樂隊、扭扭隊、高腳子、旋鼓隊、龍和獅子等組成,可謂是隊伍龐大。在馬社火表演隊伍中,有兩位靈魂和統帥級人物,那便是春官和“春官太太”,均為男性裝扮,春官反披羊皮襖,頭戴黑禮帽,腰系紅綢帶,臉化“八字須”,羽扇綸巾,大腹便便,無論社火走到哪里,都要聽從他的號令,那深情儼然是一個指揮有度、胸懷韜略的大將軍。而春官太太則恰恰相反,濃妝艷抹,婀娜多姿,舉止大方,款款深情。
表演隊伍中,還有一群人最讓人“害怕”,那就是“蒜罐客”,一般有多個倒騎毛驢的小丑角色組成,收執“蒜罐”專挑俊男靚女,偷偷的給人家臉上進行涂抹,詼諧古怪,使觀眾發笑。(蒜罐,在一根長竹棍頂端纏上棉花,然后在棉花涂上黑、紅、黃等顏色油彩)。
馬社火在表演中只在約定的場次停留,行至表演場地后,隨著春官和春官太太“正位”坐堂,衙役分列兩旁,樂隊圍坐兩側,待春官一聲令下,便開始秧歌表演。先是扭扭隊演唱,依次開始高腳子、旋鼓舞、舞龍等其他表演。節目演畢,春官發令后,再轉向下一個場次。社火行進中,樂隊奏“過街調”,也叫“太平調”,既文雅,又歡樂。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4ea7fe9ae72a455ab2ebaa15d1d6d0bb.jpg)
(社火表演)
馬社火的信使是“馬排子”,多少無定規,一般10匹以上。馬排紅掛綠,項系大銅鈴;人扮古英雄,威風凜凜。社火出發前,“馬排子”先逐場次插旗(通報),社火起駕后“馬排子”來往傳遞消息。
在馬社火表演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高腳子”。表演者按照名戲測字分身份扮裝,身著古裝戲服,臉化英雄人物,腳踩踏1.5米高蹺,大鈸敲擊節奏,八卦步交錯前行。高腳子表演者多為青年表演,技藝性強,在表演過程中,有時還不斷的以高難險峻的“跌叉”、“坎板”等動作稱奇,形式活潑多樣,而深受群眾喜愛。
![](http://www.wushan.gov.cn/Upload/main/ContentManage/Article/image/2019/02/14/2bb44a1f176246f6acfa9fa36f50bf00.jpeg)
(舞獅)
灘歌地區的所有馬社火,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匯集鎮子上表演,少則幾家,多則十幾家。這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來趕集、看秧歌、人山人海、五彩繽紛、熱火朝天。待十五或十六過后,各村的秧歌包括馬社火、夜社火都陸續卸駕,意外著灘歌地區的春節也算過完,人們便專心投入各自的工作和生產生活。
多年來,灘歌社火始終在一代代民間藝人中不斷傳承發展,特別在我們偉大祖國改革開放40年來,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我們身邊流行起來,她像風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像一塊吸鐵石似的吸引著、激勵著勤勞樸實的灘歌人們,向著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砥礪奮進。(文圖/關文斌)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4cffa355002a49c3b7e471cc6a7c9fae.jpg)
(夜社火)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81f647cc367e4fa3b50f42c67a1dcacb.jpg)
(扭秧歌)
![](/Files257/BeyondPic/2019-2/14/a7c5e46f6276408e817c66b0f4010b3e.jpg)
(扭秧歌)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