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對于一個城市來講,文物承載著老城記憶,體現著城市精神。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彰顯地域特色,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今天武博君繼續帶大家來欣賞在武博里的國家一級文物——鎏金銅復臂觀音。
武山縣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明代鎏金銅復臂觀音又被稱之為四臂觀音,高38厘米,面相豐滿溫和,雙耳下垂,櫻桃小口,雙目俯視前方。發髻高束,上有一螺髻佛頭像,此為觀音標志。頭后兩束長發于耳后下垂至肩,與兩肩齊寬,至肩膀處分成四束,一束盤曲于肩頭,三束下垂至上臂。短頸豐肩,胸部豐滿,頸戴寬項圈,胸前佩瓔珞,佛珠呈“U”形垂于腹。披帛自雙肩繞出,從腋下下垂再從前臂向內繞到胯上兩側下垂后上翹;下身著裙,裙邊刻化寶相紋飾。四臂觀音是雪域西藏地守護神,也是大悲觀音的化身之一,藏人由老及幼,皆吟誦其六字大明咒。如修此尊,易得佛力,實現后生極樂世界的愿望。前臂雙手合十于胸前,后臂從兩側上舉,蘭花手,臂戴釧,手戴鐲,四臂呈對稱狀。雙腳圓潤,足心向上,腰系金帶,結跏跌坐于覆仰蓮臺上。
這尊具有漢化風格的藏傳佛教銅菩薩造像,是明代佛教信仰興盛的真實體現,是元代崇佛密宗盛行延續的體現,也是明代佛教信仰由前朝的密宗(藏傳佛教)為主向漢民信仰的凈土轉軌的體現,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其精巧的構思,精良的工藝,流暢的線條,飄逸的神韻,豐滿的造型,慈目悲懷栩栩如生的形象,無不顯示出這是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藏品。菩薩的形體變化反映了創造者的匠心獨運和佛法的無量,也展示出工藝師卓絕的創造,展示出當時追求的哲學、美學和佛像思想,體現了佛教藝術創作和信仰的弘揚與傳承。
館藏鎏金銅復臂觀音是件精美的佛教藝術品,它融奇思妙想、智慧創造、制造工藝、美學追求、佛教儀軌、民間信仰和實用(敬奉與傳播)于一體,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一種文化藝術的凝練,是佛教藝術創作與社會信仰的結晶。(武山縣博物館 李君莉 楊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