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初心”鑄就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記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致富帶頭人武山縣龍臺鎮董莊村黨支部書記陳曉軍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585520.jpg)
青磚紅瓦圍成的院墻,飾以通俗的鄉風壁畫;門前流水淙淙,綴以樸拙的小橋護欄;干凈整潔的水泥路,串起鱗次櫛比的民居院落……走進武山縣龍臺鎮董莊村,宛如走進了一幅水鄉畫卷。從曾經一個貧窮落后的貧困村一躍成為了一個生活富裕、安居樂業、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董莊村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陳曉軍。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632146.jpg)
一心一意 抓班子聚民心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 ,全村人都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目標,我希望能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這是2016年陳曉軍在村“兩委”換屆競職演說時的承諾。早在2015年,陳曉軍依靠自己靈活的頭腦和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展冷水魚養殖和農家樂,成為了村上小有名氣的“致富能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面對董莊村貧窮落后的面貌,陳曉軍便從心里萌發了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念頭。于是,他積極投身于村上的公益事業,在2016年底的村“兩委”換屆選舉中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積極動員下,2名村上有能力、群眾基礎好的致富能人也參加了選舉,進入村班子,村上真正建起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村干部隊伍。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737941.jpg)
在初任村書記的2個月里,陳曉軍帶領村“兩委”一班人白天走村入戶,和全村的老黨員、離任村干部、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群眾談心談話,晚上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探討交流,了解村上的實際情況,查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癥結。
通過多次的上門走訪和深入調查,陳曉軍找準了村上的“窮根”:村班子的凝聚力不強、基礎設施落后、村上沒有支柱產業等。為了拔掉“窮根”,他先從抓班子隊伍入手,一方面積極組織班子成員、黨員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學習脫貧攻堅的政策,另一方面三天兩頭到群眾家中噓寒問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和付出,終于贏得群眾的支持和認可。
特別是在在今年的抗洪搶險中,面對50年一遇的暴洪災害,他身先士卒、奮勇當先,帶領全村20多名黨員和300多名群眾連續半個多月奮戰在抗洪一線,災后又積極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災后重建工作,組織群眾轉移、搶修田間道路、維修加固便橋、緊急疏通河道……新班子真正成為了村上的“主心骨”。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740354.jpg)
用心用情 抓民生促發展
龍臺鎮董莊村80%的區域位于小隴山天然林區,有千年古剎慈云寺、油菜花海等旅游景觀,還擁有冷水魚養殖水源,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條件優越,但由于群眾思想落后、發展動力不足、基礎條件較差,村上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群眾生活比較困難。
如何改變董莊村貧困落后的面貌,成為了壓在陳曉軍背上的一座大山,成為了他心頭的一個結。
為了實現自己的“初心”,盡快改變現狀,一方面陳曉軍主動在村上、鎮黨委、幫扶單位之間來回奔走,銜接項目、爭取資金,另一方面積極宣傳動員黨員群眾,參與到村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上來。組織群眾實施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和發改、扶貧等項目10多項,新建護村堤防工程1500米,排水邊溝2000米,硬化道路3.6公里,新修田間道路10.1公里,群眾生產生活的困難得到了解決,“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田間路不通,堤防到處破”的現狀得到了改善。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756673.jpg)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總書記的這句話始終縈繞在陳曉軍的心頭,“怎樣讓自然優勢轉化成資源優勢、經濟優勢呢?”2017年,經過鎮黨委和陳曉軍的共同努力,爭取到了生態文明小康村示范點項目資金100萬元,他積極動員群眾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停車場、改造危舊院墻、美化村莊環境……董莊村一下子從一個“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村莊環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莊環境改善了,陳曉軍又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搶抓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挖掘鄉村旅游資源,2018年董莊村被列為“甘肅省鄉村旅游示范村”,久居“深閨”的世外桃源逐漸走進人們的眼中,“天然氧吧”“避暑圣地”成為了董莊村的新名片,全省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生態旅游、休閑娛樂也成為當地收入的重要來源。
在念好鄉村“美麗經”的同時,陳曉軍和村“兩委”一班人大力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組織了“好婆婆”“好媳婦”“五星級文明戶”“龍臺好人”等評選活動,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村上逐漸形成了爭做文明、爭創文明的新風氣,董莊村在2017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639536.jpg)
全力以赴 抓產業奔小康
“作為黨員他是全村產業發展的引路人,作為村書記他是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這是龍臺鎮黨委書記郭紅海對他的評價。2015年的陳曉軍還是董莊村的一名普通黨員,他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創辦了武山縣金水源養殖專業合作社,賺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在自己成功后,陳曉軍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如何帶領群眾致富上,在合作社發展和農家樂經營的過程中,他主動和貧困戶對接,一方面積極動員貧困戶集資入股合作社,每年為他們定期分紅5萬元,另一方面優先雇傭村上的一些貧困戶,先后吸收全村100多名貧困群眾加入到合作社和農家樂的建設中,每個勞動力每年增加收入1萬元以上,陳曉軍真正成為了全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在2016年被武山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2016年底擔任村書記后,陳曉軍更是將群眾的脫貧致富放在心頭,積極走村入戶,了解村情實際,多次主持召開村“兩委”會議,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建議,提出了“強基礎、促發展、調結構、促增收”的發展思路,通過大力推介旅游發展優勢,以冷水魚養殖開發為基礎,積極招商引資和擴大養殖規模,初步建成了集冷水魚養殖和休閑餐飲為一體的金水灣、君義山莊、峪龍泉山莊等農家樂5個,村上基本形成了“特色養殖+休閑餐飲+鄉村旅游”的富民產業模式。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640272.jpg)
產業發展起來了,他又開始在群眾的土地上“打主意”,聽說灘歌林場要找一塊土地進行苗木種植,他積極銜接林場負責人,動員36戶農戶將52畝承包地騰出來,入股灘歌林場并定期進行分紅,每年增加收入2萬多元。同時,又聯系武山縣東順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戶群眾以承包地入股合作社繁育馬鈴薯“原原種”,每年增加收入2萬元以上。
為了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提升村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陳曉軍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總結農村“三變”改革經驗,將50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試點項目資金以入股分紅的形式,投入到武山君義養殖專業合作社等4個效益較好的經營主體,扶持發展當地的農家樂、特色養殖和鄉村旅游項目,不僅每年能夠實現村集體入股分紅3.6萬元,而且進一步擴大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農家樂的生產規模,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保障。
如今的龍臺鎮董莊村,已然從過去的垃圾隨處可見、路面坑坑洼洼、經濟貧窮落后的后進村,變成了的市級文明示范村、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貧困戶從2013年的180戶863人下降到2017年的10戶29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69.09%下降到2017年的2.31%。懷著對這方土地的深厚感情,陳曉軍用全部的心血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入黨初心,詮釋了一名村書記一心為民的樸實情懷,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埋頭苦干、攻堅克難,讓昔日貧窮落后的小鄉村舊貌換新顏,成為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排頭兵。
![](/Files256/BeyondPic/2018-12/3/1543826127593014.jpg)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