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BeyondPic/2018-11/16/1542251457978762.jpg)
今年來,武山縣堅持把中藥材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助農增收的重要舉措,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示范帶動、提高效益、促進增收”的原則,大力推廣當歸、黨參、黃芪、黃芩、金銀花、款冬花等特色主栽品種,抓準、抓實、抓細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進一步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為如期實現脫貧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Files256/BeyondPic/2018-11/16/1542251457982000.jpg)
一是合理規劃種植區域。按照“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特色”的中藥材產業發展之路,依托各鄉鎮地域資源優勢和氣候特點,合理規劃種植區域,指導農戶種植適宜品種,精心打造了南部當歸、黃芪,北部黨參、黃芩、款冬花,中西部柴胡、黃芪、黃芩、金銀花、款冬花等中藥材種植格局。
![](/Files256/BeyondPic/2018-11/16/1542251457991107.jpg)
二是加大政策資金扶持。今年財政列入專項獎補資金400萬元,扶持我縣4個貧困片帶適宜種植區推廣種植中藥材,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集中連片種植區非貧困戶進行差異化獎補。全縣共種植中藥材6萬畝,預計總產量2.23萬噸,總產值2.45億元(其中貧困村種植3.2萬畝,預計總產量1.19萬噸,總產值1.31億元),種植貧困戶戶均增收4500元以上。
![](/Files256/BeyondPic/2018-11/16/1542251458001919.jpg)
三是積極開展技術培訓。采取縣農業部門13個站所包抓15個鄉鎮的辦法,從中藥材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收獲等方面開展了全過程跟蹤技術培訓,保障種植群眾在關鍵種植節點,及時掌握種植管理技術,提升種植水平,增產增收。全年培訓中藥材種植戶7000多人次,發放中藥材種植技術規程、病蟲害防治知識等宣傳資料1.6萬多份。
![](/Files256/BeyondPic/2018-11/16/1542251458018995.jpg)
四是延長中藥材產業鏈條。探索創新“企業+貧困村+貧困戶”的帶貧模式,籌措專項資金1000萬元,以“三變”改革方式,折股量化到全縣50個中藥材種植重點村,每村20萬元入股到甘肅伏羲藥業有限公司,伏羲藥業每年按10%的年紅利率向入股村集體分紅,紅利計入村級集體收入,再由村級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每村幫助20戶貧困戶增加收入,帶動全縣100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延長了中藥材產業鏈條。
![](/Files256/BeyondPic/2018-11/16/1542251458025672.jpg)
五是打造集中連片示范點。通過政府大力扶植和縣農業局、各鄉鎮、適宜種植區貧困村的共同努力,打造建成了沿安草灘、郭山,楊河廣元、軍民,咀頭吳山、管山,鴛鴦大林、焦寺,馬力姚峰、楊溝,樺林赫山、上溝、陳咀,榆盤四灣、河程,山丹任山、明山、漆窯等一批集中連片示范點,加快了中藥材產業發展步伐,提高了種植貧困戶經營性收入,助推貧困戶增收脫貧和整縣脫貧摘帽。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