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模式”是武山縣農技人員與群眾通過多年不斷試驗、示范,為半干旱區量身打造的“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在推廣過程中,經過不斷改良、不斷進步,目前已經形成了符合武山半干旱區實際,群眾樂于接受的比較成熟的以“全膜玉米-冬油菜-復種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復種豆角”“正茬豆角-冬油菜-復種豆角”等兩年三熟種植模式,不僅改變了我縣半干旱區農作物種植單一的局面,而且為當地農民穩定增收找到了產業出路。從2016年開始,縣政府把“西梁模式”及豆角種植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富民增收產業連續三年列入專項獎補資金用來扶持推廣,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真正發揮了增收產業的作用。
為了充分利用我縣半干旱山區較為豐富的光、熱、水、土資源,不斷充實“西梁模式”內容,擴充增收作物,優化種植結構,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增加群眾收入。今年3月,縣農業局在四門鎮周咀村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40畝早熟馬鈴薯,品種為冀張薯12號,生育期95天。6月底前馬鈴薯可收獲。馬鈴薯收獲后立即復種一茬豆角,實現山旱地一年兩茬作物種植,并以豆角原膜當年點播冬小麥或明年點播玉米,進入下一個兩年三熟模式循環。目前馬鈴薯長勢良好。
通過不斷調整種植模式,“西梁模式”得到了極大充實優化。一是增加蔬菜種植品種,變目前單一蔬菜種植品種豆角為蔬菜多品種種植,群眾經濟來源不斷拓寬;二是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出和效率,總體提升山旱地種植的經濟效益;三是順應市場需求、順應自然條件、順應群眾要求,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優化種植模式,不斷激發群眾的積極性,讓群眾在增加收入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打好打贏我縣整縣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