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的武山縣四門鎮松樹村,與前些年不同的是,這里的村民一家比一家忙碌,原因是自家地里種植的架豆迎來了豐收,且市場價格的走高,讓松樹村村民脫貧的步伐邁得更快了。
“我的4分地產得架豆,賣了近5000元的好價錢。”正在地里采摘豆角的村民錄應子掩飾不住豐收的喜悅,對記者說,這兩年架豆在市場上的價格持續上漲,給我們這里的農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今年我種植的2畝架豆要收入2萬多元。
松樹村屬于高海拔二陰山區,一直以來,以種植小麥、冬油菜等傳統農作物為主,由于經濟價值下滑,讓松樹村戴上了“深度貧困村”帽子,摘掉這頂讓村民“尷尬”的帽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此,四門鎮黨委、政府多次入戶走訪,召開黨員和群眾代表大會,結合松樹村地理等實際情況對癥下藥,選擇廣泛種植“架豆王”豆角為主導產業,讓貧困地區的群眾過上脫貧致富的好日子。
“從剛開始全村5畝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今天的600多畝,群眾是真正從種植“架豆王”里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松樹村村主任錄喜全高興地告訴記者。
無數事宜證實,只有讓貧困群眾在脫貧道路上看得到,摸得著的實惠,群眾才會主動愿意去干,松樹村正是這一事實的例證。
如今,戶均2畝的種植面積,讓松樹村形成家家種植“架豆王”的良好發展態勢,今年架豆王又迎來了每斤3元左右的市場高價。
讓貧困群眾日益鼓起來的錢袋子證明,把大力發展豆角、中藥材產業確定為武山縣委、縣政府的一項持續推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富民產業,其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和廣泛的群眾認可度,著實讓武山的貧困群眾邁上了致富快車道。2016年,全縣推廣種植豆角4萬畝,總產值達到2億元,推廣種植中藥材4萬畝,總產值達到2.1億元,目前,已完成全縣計劃種植豆角5萬畝,中藥材5萬畝的計劃,預計今年豆角產量達到10萬噸,產值達到2.5億元,貧困戶戶均增收在4500元以上,在楊河、沿安、咀頭等鄉鎮完成中藥材種植5萬畝,預計總產量達到2.08萬噸,總產值達2.2億元。
武山“架豆王”種出脫貧好日子,將成為武山在脫貧攻堅中“打出”得又一漂亮“硬仗”。
(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