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寬木雕作品)
武山縣地處渭河上游,處古絲綢之路南路要道,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重要區域。武山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武山木雕就是武山歷代藝匠根據當地民俗文化和自然資源,就地取材,借鑒江南和中原木雕風格,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勤奮實踐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具有較高工藝水平和地域特色的木雕藝術。(2008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毛永紅木雕作品)
武山木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元代官寺,水簾洞古建、灘歌明清一條街、西堡子魁星閣等保存著完整的木雕工藝,其主要表現為一些建筑構件的紋飾和造型,常見于建筑物和生活用具的裝飾,如現存省保單位官寺古建上的飛檐斗拱等構件。明、清、民國時期,武山木雕均有不同程度的傳承和發展。建于明崇禎9年(1636年)的洛門關帝廟,清乾隆56年(1791年)的四門魁星閣等建筑就是很好的例證。這些古建筑的屋檐、房梁、門窗的裝飾,造型獨特,雕工精美。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武山木雕這一古老的工藝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能工巧匠樹幟各地,木雕技藝日趨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地方特色更加濃厚,木雕制品有八仙桌、花架、神龕、椅、榻、案、屏風、茶幾、張半吊桌等20多個品種,其中一些以前只有大戶人家才使用的高檔木雕制品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中,武山木雕的市場知名度得到明顯提升,馬力、高樓、灘歌、洛門、四門等地是武山木雕制品的主產區和木雕工藝的主要傳承區,涌現出了包抱抱、劉正忠、成鴻生、王想林、康向陽、常志寬、韓榮平、毛永紅、郭舉義、王興平、包小明等一批能工巧匠。
(包抱抱木雕作品)
武山木雕主要采用當地產的梨木、核桃木等材料,材料性質要求堅硬,干燥,細膩,耐蛀、防腐。從題材上看,武山木雕主要以人物、動物、花卉作為圖案來進行工藝創作。人物多為神話傳說、神仙圣人,有財神送寶、八仙慶壽、壽星獻桃、福祿壽喜、二十四孝、牧牛圖等,這些神仙、羅漢、圣人們無不顯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動物題材的有孔雀開屏、喜鵲鬧梅、白鶴盤松、鯉魚跳龍門、雙鳳朝陽、麒麟送子、龍鳳呈祥、飛龍攬云、百鳥朝鳳等,各種動物展翅欲飛,呼之欲出;花卉題材的圖案主要有牡丹、荷花、竹菊山茶花等,高貴典雅,別具一格;此外,還有琴棋書畫、暗八仙等,既有表現生活情趣的也有表述吉祥如意的。這些圖案寄寓了人們向往富貴長壽、子孝孫賢、吉祥喜慶、生活美好的夙愿,融入了雕刻師的智慧想象和美好愿望,顯示了無數無名木雕大師的非凡創造和精深技藝,在創作過程中木雕工匠們把奇花異草跟祥瑞動物聯系在一起,使圖案別具風格,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工藝水平。
(包小明木雕作品)
從雕刻技法上來看,武山木雕有浮雕、透雕和兩者結合的三種樣式,以后兩種雕法居多。透雕即將花板底子鏤空的一種手法,是表現多層次的立體型的鏤空雕刻工藝,有雙層透雕和單層透雕之分,雙層全鏤空的透雕工藝,只能用純手工完成,從市面木雕工藝品看,現在已經頻臨消失。這與雕刻耗時費工而市場價格偏低有關,許多藝匠不愿為之。而部分雙層鏤空,部分半鏤空的木雕制品,在市面很暢銷。那些半浮雕半透雕的木制品,也銷路很好。因此,在雙層鏤空技藝萎縮之時,半鏤空或單層鏤空的木雕品市場紅火。
(劉正忠木雕作品)
透雕融合了各種雕法,能層次分明的把空間物象雕刻在一個畫面上,巧妙的表現出遠近、高低、明暗等關系,使圖案真實的反映出景物間的和諧關系,體現妙趣盎然、充滿生機的生活情趣,把自然界瞬間的精采濃縮成生活中藝術的永恒、美的永恒。
(王想林木雕作品)
武山木雕有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現今除廟宇建筑外,主要用于家具裝飾,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獸蟲魚和各種圖案集中在一個畫面上,層次豐富,立體感強,在狹小的面積上表現出廣闊的空間,在有限的空間上纏繞著無限的想象,用具體的物象勾繪出美好祈愿。雕刻工序包括放樣、打坯、細雕、修光、磨光、打蠟上光等工序。一件雕品一般是由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老木雕工匠藝人來雕制,再由手藝嫻熟的工匠大量雕刻復制,因此在題材上表現形式和有一定的規范和程式。武山木雕一般不用油漆,而用辣椒油反復擦拭,既能體現材質的特色,又能達到光亮的效果。
(王興平木雕作品)
武山木雕的手工性,藝術性,決定了其傳承只能憑口授心傳,而高端技藝的頻臨消失使得其保護發展刻不容緩。
【藝苑名師】木雕藝師——包抱抱
包抱抱,1950年生,武山縣高樓鄉大坪村石巷口人,現居住馬力鎮楊坪村,專職從事木雕工藝活動。武山木雕西鄉實力派重要傳人。
【藝苑名師】木雕藝師——劉正忠
劉正忠,男,漢族,1951年12月29日出生,甘肅武山人,現在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繼承了墨氏雕刻藝術中粗獷豪放的一面,同時又將南方雕刻中的細膩精細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原特色木雕藝術,把南北各方的雕刻藝術精華有選擇性地接納其中。創辦了春茂木雕工藝廠,創辦工藝美術培訓班,為本地培養設計、創作雕刻人才。
(王想林木雕作品)
【藝苑名師】木雕藝師——王想林
王想林,生于1968年,甘肅天水武山人,自幼酷愛藝術和創作,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隨父學習木雕與家具制作,由于勤奮好學,聰明過人,幾年下來己達到一定水平,2006年被評為天水市木雕藝術師,2008年評為甘肅省工藝美術師。 現任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工藝美術師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師協會會員,國際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工藝美術師木雕藝術師,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天水分院執行副院長,想林木雕工藝公司董事兼總經理。 近年來他創作的作品有《大地飛歌》《放飛的夢想》《三顧茅盧》《客舟輕》《滴水觀音》等在天水木雕交流大賽中榮獲金獎和銀獎在當地負有勝名。
(常志寬木雕作品)
【藝苑名師】木雕藝師——常志寬
常志寬,男,漢族,1964年生,武山高樓人,高樓龍興木雕創辦者,已從事木雕行業30余年,2006年被評為天水市雕刻高級藝術師,2007年被評為高樓鎮致富帶頭人、模范黨員,2010年獲甘肅省農村實用人才獎。
【藝苑名師】木雕藝師——毛永紅
毛永紅,毛氏純手工仿古家具的開拓者,家具蘊含著中華民族濃郁的歷史和文化、品質豐富,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從桌、椅、案、屏、墩、木制宮燈,到家中使用的屏風、酒柜、電視柜、陳列柜、立柜,具有一種“天然去雕琢”的藝術品格,其雕飾精美,雍容典雅已成為武山縣純手工古典家具的佼佼者。毛氏純手工仿古家具制作水平,由毛永紅精心的設計與構思、設計的家具造型協調、優美大氣,更需要能工巧匠們互相配合,以高超嫻熟、嚴謹細致的工藝去完成,只有高潮手工藝技的襯托,優美的造型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藝苑名師】木雕藝師——王興平
王興平,1972年生,甘肅武山人,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天水分院副秘書長,高級研究員,木雕副高級藝術師,從17歲承父業做木雕工藝,主要制作和加工各類仿古雕花家具、擺件、屏風、椅子等,其作品古樸典雅、清秀大氣,多次被評為市級優秀作品,《天水晚報》、《新聞周刊》等媒體曾多次做專題報道。
(包小明木雕作品)
【藝苑名師】木雕藝師——包小明
包小明,大專學歷,生于一九八七年,自幼喜愛畫畫和寫作,初中畢業后在武山職業技校學習美術和木雕技術,三年學完成后轉入聯合河北京東技術學院學習,畢業后回鄉創業,開辦了自己的木雕廠,近年來他創作的作品有《一杋風順》《三顧茅廬》《花開富貴》《紫氣東來》等作品在曾在天水市和甘肅省交流大賽中獲得榮譽,在木雕行業享有勝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