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4/BeyondPic/2017-2/27/17022711084024b418eccfed68.jpg)
齊家文化是我國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因1924年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武山縣處于齊家文化范圍的中心區(qū)域,境內眾多的齊家文化遺址中,文化內涵豐富,出土遺存較多,分布范圍較大的是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坪頭遺址(隴中地區(qū)面積最大的齊家文化遺址)。大坪頭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璜、玉圭、玉琮等,這些玉器承載了齊家先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是我國古代玉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也是探究我國古代禮玉祈福文化彌足珍貴的考古資料。因此,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和文化藝術價值。
![](/Files254/BeyondPic/2017-2/27/170227110801144b640f0e3a96.jpg)
玉器是齊家先民祭祀祖先、祈求神靈、禱福禳災最重要的禮器。祭祀活動緣于古人對鬼神的崇拜, 是巫術禮儀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玉是祭祀者盡其所能以各種方式娛神媚神的一種禮器。玉具有純凈、溫潤、堅硬、絢美的特性, 《淮南子》載:“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得天地之精也。”《玉記》曰:“玉為陽氣之純精,乾坤之靈秀”。于是,齊家先民認為玉是靈瑞神異之物,它有通靈之功,因此便用玉祭天地、祀神明、祛邪避兇,祀求賜福降祥。《周禮·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 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其中“蒼壁,圓,以象春天,所以祀天;黃琮,方,以象黃地,所以祀地;青圭,銳,象春物初生,所以禮東方;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枯,所以禮南方;白琥,猛,象秋之肅殺,所以禮西方;半璧曰璜,象冬令閉藏,地上無物,惟天半見,所以禮北方。”這是古人對“六器”祭祀祈福功用的詮釋。再如《周禮·天宮·冢宰》云:“祀五帝……及視之日, 贊玉、幣、爵之事。祀大神祗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 贊玉幾、玉爵。大朝覲會同, 贊玉幣、玉獻、玉幾、玉爵。”《禮記》云:“君執(zhí)圭瓚裸尸, 大享執(zhí)璋瓚亞裸。”《史記》云:“有司奉瑄, 玉嘉牲薦享。”《九歌·東皇太一》云:“瑤席兮玉瑱, 盍將反兮瓊芳。”從這些祭祀情況的記載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祈福祭祀活動所涉及的玉器非常之多,足以說明玉在古代祈福祭祀中的重要性, 這一祭祀制度后來被歷代所承襲。因而玉被賦予了超自然屬性和一些人格化的內涵,從而成為祀神祈福最重要的物質依托。玉器已經(jīng)從產(chǎn)生之初的“石之美者”最終轉化為一種社會化、禮儀化、宗教化的產(chǎn)品。其器物的雕刻形制并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和神圣的社會功用。玉器完全成了人們生活中祛除災難,可以溝通天上神祖和地上生民的靈物,希望在祭祀祈福時,神靈和祖先能聽到他們的訴求,以滿足他們的祈福夙愿。
![](/Files254/BeyondPic/2017-2/27/17022711082566382f7dead0b4.jpg)
佩玉能辟邪,貢玉能祈福,以玉佩飾,《說文》釋形曰:“從人、凡、巾”, 段玉裁注:“從人者, 人所以利用也; 從凡者, 所謂無所不佩也;從巾者, 其一耑也。……俗作‘珮’。與《說文》所收俗字相應,《漢印徽》及《張遷碑》中“佩”都寫作“珮”,《玉篇》一書也收“珮”為“佩”或體。從“佩”到“珮”,變從人為從玉,顯示出先民常常以玉為佩飾。《禮記·玉藻》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古人君子必佩玉”,說的都是這種佩儀。大坪頭遺址出土的這類玉器主要有玦、環(huán)、璜、管、珠、笄等,這類玉器數(shù)量多,造型簡單,佩戴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先民之所以喜歡佩玉,是玉文化深層積淀在古人意識中的折射,認為玉具有護身保命的作用。《詩·大雅·民勞》曰:“王欲玉女, 是用大諫。”《朱熹集傳》曰:“玉, 賓愛之意。”也就是說“玉”具有護身養(yǎng)生之功用。人們以玉祈求吉祥, 往往通過刻于玉上的吉祥語或吉祥圖案中體現(xiàn)出來。如漢雙龍“長樂”谷紋璧,就是以吉祥語“長樂”和祈福圖案雙龍一起加以表現(xiàn)。葛洪《抱樸子》也載:“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明代以后,各種吉祥圖案的玉佩玉飾尤其普遍, 反映了人們祈福禳災、驅邪避兇的共同愿望, 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今天,玉能避邪消災、吉祥如意、長壽多福、安寧平和、家和興旺、事業(yè)騰達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廣泛存在。(武山縣博物館 裴應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