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武山縣各項經濟指標都呈快速提升的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健康發展。創新的思維、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機制,開創了建設“效益武山、和諧武山”的新局面。
以獎代補:道路硬化掀熱潮
村莊道路硬化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武山縣在認真搞好發展規劃,培育主導產業的同時,由縣財政列支150萬元,購置水泥5000噸,對今年第一批實施道路硬化的33個村進行補貼獎勵。全縣已硬化村莊道路27.8公里7.5萬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各個村莊的村容村貌。目前,第二批20個村的道路硬化即將啟動實施。
優惠政策:養殖小區見成效
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主導產業,縣上采取政府引導、扶持貼息、聯戶建設、分戶經營的辦法,統一選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同時縣、鄉政府為養殖戶協調貼息貸款,解決群眾的困難,向農民提供技術培訓、良種引進、畜禽管理、疫病防治等服務。在群眾的積極參與下,縣上多措并舉建設養殖小區,今年已多方籌資1743萬元,新建或擴建了21個養殖小區,全縣的養殖小區已達到35個,發展養殖專業村79個,家庭養殖場60個,規模養殖戶達到9995戶。
政府補貼:護村堤防起屏障
武山縣水害發生頻繁,縣境六大流域內有村莊212個,其中不安全的村莊有135個,直接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脅的村42個。據不完全統計,建國以來,已有223人死于暴洪災害。武山縣采取“政府補貼、群眾投勞”的辦法,對實施堤防建設的13鄉鎮22村補貼水泥529.5噸,補貼塊石4288方,補助機械清淤費4.8萬元。今年已漿砌、加固堤防13處4700多米,疏浚河道、加固沙堤10處3100多米。洛門鎮郭莊村群眾今年自籌資金30萬元,興修河堤1800多米,新開灌渠500多米,與河爭地90多畝,為建設新農村、全面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報記者 陳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