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白娃娃”在武山水簾洞首次出任“旅游大使”,受到了老外游客的高度好評(意大利游客的嘴都笑歪了)。
天水在線訊 8月16日下午,“隴上江南”“天水白娃娃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初賽入圍選手走進(jìn)武山,這是“天水白娃娃”巡游縣區(qū)活動的第四站。
“隴上江南”“天水白娃娃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由天水隴上江南旅游社獨家冠名。
武山縣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接見“白娃娃”并合影
武山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地處渭河上游,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是隴上歷史比較悠久的縣邑,公元188年建縣,初名新興,1104年(北宋崇寧3年)改稱寧遠(yuǎn),1913年(民國2年)改為武山縣(因縣城西南有武城山橫亙綿延而得名)。
“天水白娃娃”在水簾洞出任“旅游大使”,與國際友人親切交談
武山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分散在渭水南北的仰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遺址多達(dá)36處,水簾洞、木梯寺為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有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20處。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水簾洞石窟,始建于北魏,有亞洲最大的摩崖浮雕;城東30公里處的氡碳酸鈉溫泉,均溫39℃,50年代建成的甘肅礦泉療養(yǎng)院和蘭州鐵路療養(yǎng)院,為天水著名的旅游醫(yī)療盛地;縣城西南35公里的臥牛山森林公園,景區(qū)總面積7448公頃,氣勢雄偉,峰巒疊嶂,林海涌波,飛瀑流瀉,雪山輝映,以仙山勝景聞名隴上;城南2.5公里處的老君山森林公園,面積達(dá)10平方公里;草川大草原已成為旅游避暑的主要景區(qū)。
土特產(chǎn)品繁多,主要有以水泥和花崗巖為主的建筑材料,以夜光杯為主的鴛鴦玉器,以四門食醋、香油豆瓣醬、粉皮、粉絲、粉條為主的食品,以竹編、柳編、草編和仿古木雕為主的工藝品。
交通條件便利,隴海鐵路和316國道貫穿全境,縣鄉(xiāng)公路四通八達(dá)。是全國綠色農(nóng)業(yè)示范縣、中國“韭菜之鄉(xiāng)”、全國“武術(shù)之鄉(xiāng)”,素有隴上“書畫之鄉(xiāng)”、“玉器之鄉(xiāng)”稱譽。
水簾洞石窟群 Water Curtain Cave Grottoes
水簾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鐘樓山魯班峽谷中。這里山勢挺拔,突兀壯觀;綠樹成蔭,山花爛漫;洞中泉水奔涌,山間溪流潺潺,景色幽靜宜人。 “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為理想的游覽勝地。
該石窟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修建,主要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等名勝古跡,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水簾洞在形似斧劈的試斧山東側(cè)之峭壁上,是一個約50米長,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當(dāng)雨季,洞頂、洞壁泉水、雨水一齊涌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簾掩門,故得名水簾洞。洞內(nèi)有四圣宮、觀音寺、南殿、菩薩殿等多座建筑,各殿、臺、亭、閣依自然巖洞有開有合,錯落有致,工藝精巧。其中尤以菩薩殿最為高大華麗。該殿上下兩層,下層石壁洞中有一汪清池,清澈見底;上層橫匾大書“西山暮雨”四字,內(nèi)塑當(dāng)?shù)孛耖g傳說中的麻線娘娘;水簾洞的崖面上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整個洞內(nèi)樓臺、泉石、雕塑、畫像相輝相映,大有天然布景之趣。
拉稍寺創(chuàng)建于北周,又叫大佛崖,與水簾洞隔山相對,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shù)作品。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間的大佛高達(dá)40余米,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佛坐蓮臺上,蓮瓣間層刻有獅、鹿、象,或站或臥,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shù)水平較高。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突出,又加筑風(fēng)檐以蔽風(fēng)雨,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風(fēng)過處,叮鐺作響。其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shù)中實屬罕見。
從拉稍寺沿溝進(jìn)1華里處便是千佛洞,因壁畫繪千佛而得名。洞內(nèi)原有7窟,現(xiàn)殘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tài)各異。特別是菩薩像豐盈秀美,頗具北周特點,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遺風(fēng),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