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武山訊(記者李天倫)一畝地新增純收入800元,一戶農民年均增收2600元,對農業基礎條件較差的武山縣半干旱山區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該縣推廣的麥后復種地膜菜瓜模式,為山區農民找到一條致富路子,也為這個蔬菜大縣提高蔬菜產量狠狠使了一把勁。
武山縣是我省蔬菜大縣,目前,該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20萬畝,總產量達7.01億公斤,總產值達4.45億元。為了提高蔬菜產量,有效利用農業資源,農民們摸索出了許多可貴的經驗,形成了四種新模式。油菜、麥后復種地膜菜瓜、豆角就是其中的一種。從種植到上市僅40天時間,上市期恰逢全國高溫夏菜短缺的階段,起到了堵缺補淡的作用,經濟效益顯著,形成了菜、糧、油互補模式。給武山蔬菜帶來良好效益的另外三種種植模式分別是:種植、養殖、沼氣循環生態模式、反季節高效栽培模式和間作套種、多茬生產栽培模式。即便是寒冬臘月,走進武山縣11個蔬菜園區的日光溫室里,春天碧綠的韭菜,夏天辣椒、西紅柿、茄子……各個季節的蔬菜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這是反季節高效栽培模式帶來的景象。如今,武山縣日光溫室已達1.29萬畝。而隨著間作套種、多茬生產的立體栽培模式的推廣,在洛門一鎮既有水蘿卜套茄子、辣椒,又有蒜苗、黃瓜、西紅柿等多茬種植,既保證了蔬菜市場的充足供應,又大大增加了菜農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