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領導慰問遺留紅軍及家屬
10月24日,武山縣四大組織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深入健在的遺留紅軍及部分紅軍遺屬家中進行慰問,并為他們每戶送去了一臺電視機和其它慰問品。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是中國革命斗爭史上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1935年9月至1936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徐向前、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沖破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征服了無數的艱難險阻,跨過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先后3次經過武山,活動時間長達50多天,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火種,宣傳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1936年10月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取得了長征的最后勝利。長征的勝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的方針,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為實現全國抗戰奠定了基礎。
圖為武山縣領導慰問遺留紅軍及家屬
武山,成為紅軍長征中的重要一站。
毛主席在武山住了兩夜
1935年9月2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翻越雪山、草地之后,從漳縣新寺鎮過龍川河進入武山縣境內,沿途經過武山的包家柯寨、苗莊、楊坪、王家門、付家門,到達丁家門村宿營。毛主席在這里住了第一夜。
26日凌晨,紅一方面軍經鴛鴦鎮,擊退從武山、漳縣趕來的守敵,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然后分為兩路縱隊,搶渡渭河上北山,宿營于鴛鴦鎮費家山村、水家溝村一帶。毛主席在費家山村宿營一夜。
27日,紅軍翻越盤龍山和祁家峴梁,經榆盤鄉的廟兒溝、下堡東,進入通渭縣的榜羅鎮。至此,中央紅軍過武山,歷經三天時間,沿途書寫了“反蔣抗日”、“打倒魯大昌(國民黨軍閥)”等墻頭標語。
建立劉坪黨支部
1935年9月,地下黨員柴宗孔在武山劉坪村建立了中共武山劉坪村黨支部,劉尚恭任支部書記。這是武山縣建立的第一個黨組織。為了迎送紅軍過境,柴宗孔以紅軍游擊第一支隊司令的名義,在武山地區組織黨員和“自衛軍”隊員,摧毀了駐武山國民黨毛炳文部修筑的炮樓、碉堡。
1936年7月,紅二、四方面軍的北上。8月上旬,中央西北局為了開展建立臨時根據地工作,建立了以岷縣為中心的甘肅工委,成立了甘肅省抗日救國總指揮部,下轄中國抗日救國甘肅第一路軍、第二路軍、第三路軍(司令員柴宗孔、政委趙董梅)、第六路軍。柴宗孔在隴西、武山一帶活動,掩護紅軍過境。
宣傳抗日救國
1936年8月23日,軍長王樹聲、政委詹才芳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第31軍從漳縣新寺鎮到達武山境內,總部駐鴛鴦鎮頡家門村。93師(師長柴洪儒、政委葉成煥)經武山縣的包家柯寨、苗莊、楊坪、王家門、付家門、丁家門、盤古、頡家門、鴛鴦鎮,渡渭河繼續北進。
8月24日,師長柴洪儒、政委葉成煥率領的91師師部駐山丹鎮,部隊分駐山丹、賀店、車川、魏溝、任門等村莊,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救國的《八一宣言》,宣傳募捐抗日救國公糧,支援紅軍。建立黨組織,創建根據地,解決紅軍吃穿用的問題。該部在武山活動長達40多天,并吸收武山縣山丹鄉馬鴻九等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成立武山縣蘇維埃政府
9月上旬,紅四方面軍第31軍地方工作部門在鴛鴦鎮的頡家門村成立了武山縣蘇維埃政府,楊芬芝任縣長,馬子卿(馬祥麟)、馬鴻九、頡發俊(頡十存)、石懷玉、劉春榮、李吉娃、喬秋兒(女)為委員。在武山縣蘇維埃政府的大門上寫著:“斧頭砍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的對聯。又分別在鴛鴦鎮成立了鴛鴦區蘇維埃政府、區農會,石懷玉任主席,尚占德、楊景春、陳雙有、張克敏、楊炳成、七十娃為委員。在山丹鎮成立了中共山丹區委、山丹區蘇維埃政府、區農會,馬鴻九任區政府主席,馬德功、馬緒元、馬世成、馬正川為委員,馬德功任農會主席,附近各村還成立了村農會。部隊活動于山丹、賀家店、清池、周家莊、渭河、車家川、魏家溝、任家門一帶。在縣、區政府、農會門上插著一面鐮刀錘子紅旗,公開進行工作。紅軍在武山期間,張貼了“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布告”,表明“我軍此次北上,抗日救國救民”的立場,號召人民“快快團結起來,聯合抗日紅軍,抗日反蔣救國,獨立自由成功”。并利用各種方式,宣傳反蔣抗日救國的革命道理,發動群眾,沒收富豪大戶屯積的糧食財物,救濟貧民。期間,商人照常營業,百姓安居樂業。10月8日,第31軍91師在武山駐扎了40多天后,奉命撤離武山,繼續北上。
當地群眾護送紅軍過河
1936年9月29日,紅四方面軍總部(部隊首長有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李特、肖克、何長工等)從岷縣中寨取道梅川,經漳縣的石川、四族、新寺,過武山縣的王家門、付家門、頡家門、榆盤去通渭。10月5日,紅四方面軍總部到達武山榆盤一帶。第9軍隨總部一起行動。第5軍緊繼其后。紅軍發動群眾在馬力鎮包家柯寨等地組建了辦糧委員會,并在包家柯寨、頡家門、鴛鴦鎮、山丹鎮等地設立糧臺,紅軍往返于新寺、馬力、包家柯寨、苗莊、楊坪、王家門、付家門、盤古、丁家門、廣武、硯峰、趙坪、樺林、高樓、灘歌、山羊坪、四門、清池等地。
紅軍在過渭河時,因河水暴漲,駐鴛鴦鎮壓的紅軍和群眾一起,在榜沙河和渭河上用桌子、面柜等物做橋墩,上鋪門板、木板,架起了兩座行軍橋。當地群眾還幫助攙扶體弱的紅軍戰士,背送東西,護送紅軍過河。紅軍過渭河上北山,經費家山、榆盤去通渭。在費家山、候家堡一帶和國民黨37軍毛炳文部交火,在敵機的轟炸、掃射中突圍北上。
紅軍與武山的人民群眾共同生活,共同戰斗,結下了可歌可泣的軍民魚水情。一是懲辦土匪。漳縣大柳樹土匪頭子杜伯成表面歸順紅軍,暗地里策劃反叛,吊打百姓,作惡多端,紅軍弄清真相后將杜處決,并解散土匪武裝人員100多人。土匪張五十四搶走紅軍騾馬,被王門村群眾截獲,紅軍臨走時將張五十四在新寺處決。二是開垛放糧,救濟群眾。紅軍每到一地,摸清財主的田垛子,進行打碾,將打碾下的糧食,除部分留給紅軍外,其余發給當地貧苦百姓。紅軍打開和打碾了蒲廷瑞等財主的糧倉、糧窖、土圍子、田垛子16處,籌集了大量的糧食。三是軍民魚水情深。紅軍在追捕土匪方海娃時,有10多人掉了隊,指揮員卓大才(四川省巴州人)被人將頭打破,北順村群眾楊方云、王雙虎、包子平、楊萬萬等人將卓大才抬到王根娃的窖里,灌湯喂飯,調養10多天,傷勢好轉后護送到紅軍團部。當地群眾王義德的母親經常給紅軍縫洗衣服,紅軍也常給他們一家端飯送菜,并贈送麥粉兩小袋。四是打土圍子。紅軍以新寺,鴛鴦為中心,經常到周圍打土圍子。一支紅軍部隊去灘歌收糧時,惡霸地主拒絕給糧,并進入灘歌大堡子負隅頑抗,向紅軍開槍開炮,指使匪徒王刷拉、張磚磚、李羅等人搶奪紅軍槍枝,被紅軍當場擊斃。紅軍準備強攻大堡子,但考慮到堡子里的群眾要受損失,從而改變了作戰部署。
第二方面軍深夜搶渡渭河
1936年10月8日,賀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左路縱隊從禮縣翻越分水嶺進入武山縣的草川,經謝家莊、雙碌、包家莊、李子溝、馬皇寺、中壩,到溫泉鄉柏家山村宿營。9日,兵分兩路,左路在賀龍、任弼時率領下經灣兒、觀兒、史家莊、金剛寺、郭家莊、文家寺,到達洛門,在洛門鎮西旱坪擊潰國民黨保安隊的堵截,當日深夜便搶渡渭河,經李家山、咀頭、杜家溝、甘谷禮辛,繼續北上。右路在紅6軍軍長陳伯鈞、政委王震率領下,沿聶河而行,至甘谷縣盤安鎮過渭河上山,在禮辛與賀龍、任弼時會合去通渭。
紅二方面軍途徑武山,留下了許多紀念物品。紅軍把從湘贛鄂根據地帶來的風琴贈送給洛門小學(該校一直用到1958年后,才被征集到省博物館保存)。
武山縣召開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紀念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