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8月20日,考察隊領隊吳軍(右)和首席科學家余興光(左)到達北極點。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并隨后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歷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查文曄 王建華 隋笑飛)中國國家海洋局有關官員6日反駁了日本媒體有關中國正在積極準備開發北極資源的報道,稱其為“純屬毫無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測”。
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上周結束了在北極的第四次科考活動。日本《讀賣新聞》4日的一篇報道稱,中國正在積極為開發北極作準備,此次在科考的同時似乎也進行了資源勘探工作。
《讀賣新聞》的報道還指“中國試圖在北極建立基地以獲取所需資源”,并援引日本外交人士的話稱“中國開展北極科學考察的目的是通過收集北極的數據確保其非沿岸國家的發言權”。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辦公室處長王勇對新華社記者說:“日本媒體的內容純屬主觀臆測,毫無事實根據。”
這名官員說:“日本某些人試圖把中國在北極的正常科學考察歪曲為經濟目的甚至政治目的。”
中國于1999年、2003年和2008年先后組織了三次北極科學考察活動,今年進行的是第四次北極科考活動。 王勇表示,中國北極科考活動的目的是研究“北極的相關變化對中國氣候的影響”,純屬自然科學領域范疇,科考計劃中沒有任何關于資源勘探開發的研究項目。
“再者,執行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科考船也沒有進行資源勘探的技術能力。”他說。
王勇還表示,中國北極科考的目標制訂、實施過程、國際合作等環節都是公開透明的,例如,中國已經進行的四次北極科考都邀請了10名左右的外國科學家同行,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還邀請了日本科學家。
中國的北極科考受到了自身技術手段的局限。四次北極科考活動的區域主要在白令海峽、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在沒有其他船只支援的情況下,破冰能力不強的“雪龍號”科考船尚難到達北冰洋核心區。
中國“雪龍號”科考船首次赴北極科考只到達了北緯75度左右,之后,由于北冰洋海冰的逐漸減少,“雪龍號”到達的緯度也相應提高,第四次北極科考到達了北緯88度,創造了中國科考船到達北冰洋最北紀錄。 “這也恰恰說明,正是北極氣候的變暖導致了北冰洋海冰的日益減少,并使‘雪龍號’獲得了較大的活動范圍,”王勇說,“北極的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氣候環境產生重要影響。”
他還表示,有關中國在北極建立勘探基地的報道是站不住腳的。目前中國在北極圈的唯一固定科考站“黃河站”建立于2004年,位于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地區,“黃河站”的房屋等固定設施均須向挪方租賃。
“由于那里處于挪威的自然保護地帶,對人員活動有嚴格限制,中國科考隊員只能在站內或附近進行科考活動,不可能遠離科考站進行什么資源勘探”,王勇說,“正是依托黃河站,中國在高空大氣物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此外,島上還有日本、韓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印度和挪威等8國設立的科考站。日本等一些非北極圈國家的科考站要比中國建站早得多,設備也更先進。
北極是大氣海洋物質能量交換的重要地區之一,在全球大氣氣候系統形成和變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開展北極研究,無疑對正確理解該地區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中國天氣、氣候和自然災害預報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氣候變化和頻發的自然災害都與北極的氣候演變有關。”王勇表示,北極目前已成為全世界研究氣候變化的熱點地區,中國理應在其中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每年因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元。
美國《科學》雜志最近刊登了陳立奇課題組關于“北冰洋無冰海盆區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下降”的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被認為是中國在極地氣候和海洋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陳立奇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
“中國北極科考的宗旨是和平、科學、合作、環保,”王勇說,“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相關國際法,中國擁有在北冰洋進行正常科考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