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時事新聞>>外交>>正文 |
4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舉行例行記者會(組圖) |
(2008-4-11 8:04:35) 來源:外交部網站 打印本頁 |
|
|
2008年4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舉行例行記者會,就奧運火炬傳遞、六方會談、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訪華、達賴問題等答記者問。
姜瑜:各位下午好,我先發布兩條消息:
應日本外相高村正彥邀請,外交部長楊潔篪將于4月17日至20日訪問日本,雙方將就胡錦濤主席訪日、中日關系及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應楊潔篪外長邀請,泰王國外交部長諾帕敦將于4月14日至15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問題。
問:英國首相布朗已明確表示他將參加北京奧運會的閉幕式而非開幕式。但新華社周日發布的消息稱,布朗首相將參加8月的開幕式。媒體為何認為布朗首相將出席開幕式?中方是否希望布朗首相出席開幕式?
答:關于布朗首相出席奧運會閉幕式一事,英國使館已就此向媒體做出了清楚說明。英國是下一屆奧運會主辦國。據了解,布朗首相將出席北京奧運會閉幕式。
關于外國政要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安排,是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奧委會聯合向這些國家和地區奧委會發出邀請,他們可以邀請本國王室、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體育部長出席。北京奧委會將按照國際奧委會相關規定提供相應服務。
媒體發布的消息應該由媒體負責。
問:達賴喇嘛現在正過境日本,并擬赴美國,你對此有何評論?美國總統布什周三敦促中國政府與達賴開展對話,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答:達賴喇嘛是什么樣的人,國際社會已經看得越來越清楚。他是一個打著宗教的幌子,長期從事分裂祖國和破壞民族團結活動的政治流亡者。我們希望同中國有友好關系的國家不要支持達賴集團做有損中國國家利益的事情。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希望有關人士不縱容、不支持反華分裂破壞勢力。
關于與達賴方面接觸商談問題,中央政府已多次闡明了立場。我們一直抱著極大的誠意和耐心,保持著同達賴方面的接觸。我們同達賴接觸商談的大門過去是敞開的,現在仍然是敞開的。但正是達賴集團最近的所作所為破壞了這種接觸商談的基礎。我們要求他以實際行動真正放棄分裂主張,停止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停止一切暴力犯罪活動,停止一切干擾破壞北京奧運會的活動,為接觸商談創造必要條件。
問: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今天中午的記者會上說,中國應該加大在人權領域的努力,你對此有何回應?達賴在日本會見媒體時稱,應該對暴力犯罪展開調查,但不應停止非暴力示威。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國際奧委會官員已多次表示,支持北京奧運會以及《奧林匹克憲章》的原則和精神,不應把與奧運會無關的政治因素帶入奧運會。我希望國際奧委會官員能排除各種干擾,繼續堅持《奧林匹克憲章》的原則。
關于達賴問題,我想,他說什么并不重要,關鍵要看他做了什么。他最近一系列的言行已經充分說明,他所標榜的“和平”、“非暴力”都不過是欺世惑人的謊言。我們已經聽得夠多了,現在是看他行動的時候了。
問:達賴訪日將對中日關系產生什么影響?另外,1951年,中央政府和達賴喇嘛簽署了和平解放西藏的“17條協議”,在這一協議中,達賴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協議現在還有效嗎?
答: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性質是非常清楚的。中國政府依法處置在拉薩等地發生的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活動,并在處置過程中保持了極大克制。任何主持客觀和正義的國家和人士都看得很清楚。迄今已有近130個國家的政府公開表示理解和支持中國政府在西藏問題上的正義立場。
關于“17條協議”,你可以向西藏自治區政府或有關主管部門詢問,這不涉及外交范疇。
西藏的歷史地位不容否認。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3世紀,也就是元代起,中央政府就開始對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轄,從未間斷。這700多年的有效管轄是不容否認的歷史事實。如果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有關史實資料館查證。
西藏的和平解放是全國解放的一部分。我們還解放了南京,解放了石家莊,但能說這些地方是獨立的國家嗎?西藏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國家,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問:昨天,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在北京大學演講時稱,西藏的確存在重要的人權問題。你對此有何看法?
答: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促進中國各族人民的人權。中央政府多年來對西藏實行特殊優惠政策,西藏的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西藏文化得到充分保護,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也受到法律切實保障,可以說,西藏的人權狀況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這是任何持客觀、公正態度的人都能看到并承認的事實。
關于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國政府已多次闡明有關立場。達賴問題的實質不是人權或宗教問題,而是分裂與反分裂的斗爭,是暴力與反暴力的斗爭,是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我們希望國際社會能夠尊重和理解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嚴正立場。我要強調的是,西藏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政府和組織都無權干涉。這是我們堅定的原則立場。
問:今天上午,溫家寶總理與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會談時是否談及西藏問題?雙方還討論了什么其他問題?
答:我愿簡要向大家介紹一下中澳兩國總理的會談情況。今天上午,溫家寶總理與陸克文總理在北京舉行會談,雙方在坦誠、務實的氣氛中,就全面深化兩國互利合作關系達成廣泛共識。
溫家寶總理強調,中澳關系的發展給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也促進了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中方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重視發展同澳大利亞的關系,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澳方一道將兩國關系推向新的高度。
溫家寶總理闡述了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也向陸克文總理介紹了中國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以及促進人權和保護文化的事實。陸克文總理表示理解,也強調澳大利亞從戰略的角度希望成為中國發展長期的合作伙伴。他重申,澳大利亞政府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這一立場是一貫的。澳大利亞反對抵制北京奧運會,希望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
問:法國總統薩科齊周二稱,如果中國政府拒絕與達賴開展對話,他將拒絕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中方是否認為如果外國領導人拒絕參加北京奧運會,將降低奧運會的價值?
答:北京奧運會是全世界人民的體育盛事,也是各國人民增進友誼、加強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政府和人民衷心、熱情歡迎所有熱愛和平、熱愛奧林匹克運動的人們來北京參加奧運會。
我沒有看到你所提到的法方領導人作出如此表態。成功舉辦奧運會符合包括法方在內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我相信法方支持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的立場不會改變。
問:中方是否擔心奧運火炬傳遞下周經過印度時可能受到干擾破壞?中方是否與印方討論了安保措施問題?中方對印度政府至今所做的努力是否感到滿意?
答:火炬傳遞將在印度的新德里舉行,這是亞洲人民,包括印度人民的共同驕傲。印方向中方表示,他們熱切期盼著火炬在印度傳遞。我們將與印方配合,確保火炬傳遞順利完成,也使全世界人民看到印度人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愛。
問:今年是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五周年,這一戰爭迄今已造成數百萬人傷亡,大量難民流離失所,中方對此有何評價?你剛說北京奧運會是和平的盛事,而美國總統布什是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罪魁禍首,中方邀請他參加奧運會是否與奧運會和平宗旨相矛盾?
答:我們一貫主張伊拉克問題應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妥善加以解決。我們希望伊拉克局勢盡快恢復穩定,伊拉克人民盡早實現“伊人治伊”,過上安定和幸福的日子。
中國政府和人民完全有能力為世界人民呈現一屆精彩的、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奧運會,我們歡迎所有熱愛奧林匹克運動的人們來北京出席奧運會。至于奧運會貴賓的邀請,是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規則來進行的。
問:美國當地時間9日下午,北京奧運會火炬在舊金山完成傳遞。你對此有何評論?
答:奧運火炬在舊金山傳遞期間,我們看到了廣大愛國華僑、華人和很多舊金山市民以熱烈和隆重的方式歡迎火炬傳遞,展現了一幕幕令人激動的場面。這充分反映了全世界人民支持奧運、期盼奧運的真誠愿望。奧運火炬將風雨無阻,繼續前行,在全世界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及和平、友誼、進步的理念。這是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問:昨天外國記者去甘肅采訪時,有一些僧侶在記者面前示威,說希望達賴返回西藏,要求獲得人權。中國是否意識到他們對中央政府的宗教政策不滿?
答:昨天,極少數喇嘛在外國記者面前喊了一些口號。這不正反映了他們的言論是自由的嗎?我不知道他們想要的自由權利是什么?他們有生存權、發展權、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這些權利都得到中央政府的尊重和法律的保護。如果他們想要的是可以隨意違法,搞分裂的權利,我想這是永遠不可能得到的。這些人實際上只是代表了一小部分人,昨天記者去采訪和參觀的那個寺廟有1000多喇嘛。
問: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今天將對中國開始訪問,他將與中國哪些領導人會見?將討論哪些問題?
答: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于10日至15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訪華期間,胡錦濤主席將與他會談,吳邦國委員長、溫家寶總理、賈慶林政協主席也將分別與他進行會見。雙方還將簽署有關協議。
中巴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雙方有著全天候的友誼和全方位的合作。我們希望穆沙拉夫總統此次訪華能夠進一步提升雙方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問:前天,美國和朝鮮在新加坡會晤,并在申報問題上取得很大進展。昨天晚上,朝鮮對此表示歡迎,但美國還沒承認。中國對此持何立場?六方會談復會時間確定了嗎?
答:昨天,武大偉副部長會見了有關各方團長及相關人士。美朝雙方都分別向中方通報了他們會晤的情況。美朝此次就申報相關問題達成共識。各方一致認為,這一成果是積極的,有助于六方會談進程進一步向前推進。中方對美朝雙方保持耐心對話解決彼此關切表示歡迎。
中方認為,舉行六方團長會的條件正日趨成熟,各方也均對此持積極態度。我們愿意繼續與有關各方就相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協調,共同致力于不斷推進六方會談進程,落實共同聲明中所確立的各項目標。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