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3/BeyondPic/2025-1/18/03_03_75986.jpg)
![](/Files263/BeyondPic/2025-1/18/03_03_75973.jpg)
![](/Files263/BeyondPic/2025-1/18/03_03_75974.jpg)
![](/Files263/BeyondPic/2025-1/18/03_03_75975.jpg)
麥積山石窟第44窟,西魏(535年—556年)開鑿,平面方形窟,前部在地震中坍塌,僅余洞窟后壁,現存一佛二菩薩一弟子,第44窟為西魏典型代表窟龕之一。窟內塑像雖遭風吹、日曬、雨淋,但大都完好如初,表現了當時匠師雕塑才能的非凡和制泥技巧的高超。
正壁主佛高1.60米,頭上做右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祗支,胸前系結,外披通肩袈裟,半結跏趺坐。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于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的厚重與線條的飄逸融為一體,既富于變化又舒暢自然,層次分明,且富有裝飾趣味。施無畏和與愿印的雙手,雖然纖細柔美,但給人無限的慰藉與和順的力量。花瓣般的衣裾間露出一足,圓潤而圣潔,昭示佛之內心的純凈無染。佛面型方圓適中,眉宇間透露出睿智而深沉的靈氣。鼻梁高而修直,與額頭相連,可以看出此尊主佛像已逐步從“秀骨清像”向隋唐的豐腴過渡。
佛像中最典型最明顯的特征是那神秘的微笑,薄唇小口、笑靨微綻、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這是一種無念無掛的大自由狀態,微閉的眼睛帶有一絲含蓄、內斂的神情中隱藏著一份自信,面部慈悲而莊嚴,嫻靜而寬容,矜持且淡然。
主佛兩側菩薩上身袒露,下著長裙,衣飾線條感流暢,層次感強,左側菩薩束花冠帶項圈,左手提頸瓶右手握飄帶。右側菩薩左手提如意,右手屈肘于腹部。二菩薩塑作技藝精湛,表情變化惟妙惟肖,是一對美麗善良的婦女形象,和正中主佛相互映襯,清新之中,增添了一些雍容華貴之氣。而在飄帶的殘破處,暴露出了內部的鐵條。鐵條是為了適應飄帶獨立且自然彎曲而采用的工藝,如此塑造出來的飄帶樣式更加形象、動態感強烈,顯示了當時工匠聰慧、高超的造像手法。內側弟子同樣也是面型方圓,上著通肩袈裟,下著長裙,足穿方頭履。形象淳樸,雖暴露在外最多,風雨侵蝕嚴重,但紋飾依然清晰。 (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