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躍紙間 巧藝繪新篇
——天水民俗博物館開展元旦主題社教活動
“元旦”一詞古已有之,源于南朝梁人蕭子云的《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主要有開始、第一之意,“旦”象征一天的開始。元旦是指公歷1月1日,是全新一年的開始。每逢此時,民間都會以多彩活動歡慶,迎接新年,祈愿美好。
2025年為乙巳蛇年,蛇在民間素有“小龍”之稱。為傳承龍文化,讓青少年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元旦上午,天水民俗博物館于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啟了一場獨具匠心的傳統舞龍制作社教活動。
活動開場,宣講員深入闡釋龍在中華民族心中的尊崇地位、豐富象征與深刻含義,以及其所折射的偉大民族精神。接著,講述天水社火表演的前世今生,從古老起源一路探尋至現代演繹,聚焦龍在社火里的獨特角色,為學生們梳理清晰的歷史脈絡。
制作環節開啟,宣講員展示舞龍材料——龍骨架、綢緞、流蘇等,詳解特性用途。示范時,著重傳授傳統工藝精髓,像把手與龍骨的精巧搭建、穩固固定,綢緞的色彩協調搭配。在社教專員悉心引導下,學生分組協作,熱情高漲。有的精心裁剪綢緞,精準拿捏尺寸;有的悉心雕琢龍頭,盡顯威嚴之態;有的專注縫制龍身,保障填充緊實、嚴絲合縫。一個多小時后,一條活靈活現的舞龍驚艷亮相。
舞龍制作完畢,表演環節緊鑼密鼓跟上。宣講員細致講解動作要領,舉龍姿勢、揮龍力度、擺龍幅度,還有騰躍盤旋的配合訣竅,學生們目不轉睛、牢記于心,分組練習漸入佳境,從生疏走向默契。
這場活動,不僅帶同學們領略龍文化的浩瀚精深,使其掌握舞龍技藝,更讓他們體悟到龍文化承載的國人對生活的熱忱、表演中蘊含的民族情懷。相信以此為契機,龍文化將深植青少年心間,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吸引更多目光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傳承之路越走越寬。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