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扁食
祝 賀
清水縣城軒轅廣場西面有家徐家扁食店,很有名。掌門人叫徐思安。他年近七旬,精瘦白凈的臉龐上,一副西北人的厚道和生意人的精明。每天凌晨五點,天還沒亮。徐思安和兒子徐彥宏就趕到他們的小店,開始一天的忙碌,和面,壓面,調湯。五點半,一切就緒。這樣晚睡早起的日子,徐思安過了40年。
扁食的臊子以葷素區分。用豬肉、紅蘿卜、菠菜、木耳、白菜燴制而成。徐思安用的食材如大肉、清油、辣椒都是上等的,這三種主料成本很大,眼下房租又貴,細算一下,一碗扁食的利潤僅兩三塊,不能提價,貴了,就沒人吃了。
徐思安做肉臊子,先把豬肉按肥肉、瘦肉、豬皮割開。不同的肉,分開切 ,分開炒。切肉,考驗刀功,他切的肉丁大小均勻,肥肉炒了去油縮小,要比瘦肉切得稍大些,豬皮煮了,再炒。炒肉時,不同的肉分開炒,臊子里的肉必須軟硬適中,才能滿足大眾口味。個別店家為圖省事,肥肉、瘦肉、豬皮混在一起,倒進鍋里,肥肉出油了,瘦肉也煉干了。
另一面,徐思安的老伴和兒媳婦包扁食。她們放一沓面片在手掌,抓少許韭菜末,一折、一挑、一彎、一捏,變魔術般包成了耳朵狀的扁食,隨即,丟在一個大圓盤,數秒之間,盤底已經鋪滿扁食。扁食的餡料,春夏用韭菜,秋冬為大蔥。隨著工業化時代變遷,一些傳統手藝漸漸失傳了。 以前,包扁食的葉子,是用搟面杖搟出來,或杠子將和好的面,壓制二十多下而成。如今,搟面和壓面已經消失,葉子都是用機器壓制,遠沒有手工搟壓的吃起來柔韌。以前,煮扁食,要另起一個鍋,水開加醋,制成淡醋湯,煮熟的扁食往里浸一下,去掉面皮的堿性,避免扁食之間的粘合,口感爽滑彈牙。這道工序費工費時,費煤費火,漸漸地也丟棄了。
徐思安的手藝,打小跟解放前清水有名的毛家學的。徐思安和毛家有親戚關系。他人品好,勤快好學,得到掌柜賞識,按老規矩,他給師傅炒菜、敬酒、磕頭,正式建立了師徒關系。徐思安學了一段時間,掌握了調餡料和做臊子。1982年,徐思安開始經營自己的徐家扁食店,主營素扁食。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到扁食店當學徒,每天抹桌收碗,三年拿不到工錢,連灶臺的邊兒也不能挨,妨礙了師傅,還要遭訓斥;吃苦三年后,才能跟著大廚拿糧食磨面,一步一步開始學習,過上一兩年,耳濡目染,才能掌握全部手藝。
舊時,縣城每天扁食銷量不足百碗,食客多是官員、地主、大生意人、中農等,只有鎮長之類的人才能每天光顧。窮人進店, 坐長椅長桌,包間是縣太爺的專享,內設方椅方桌,一桌可坐七個人,落座,或吃扁食,或點炒菜。一家扁食店里,各階層的人待遇不同,層次畢現。當年,清水縣國立十中,許多學生愛吃素扁食。解放后,國立十中撤銷,學子分布全國各地,有人回到清水,專門找尋徐家扁食店,吃上一碗以解鄉愁。
解放后,縣城里徐、毛、范家扁食三足鼎立,生意興隆。1958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與其他行業一樣,縣城的三家扁食店相繼停業。1980年,國家大力發展商品經濟,縣城里扁食店的生意,一年比一年興盛,一下子有了五六家,如今,已達數十家。作為當地人的早點,遍布縣城的扁食店家家生意紅火,每天早晨,前來光顧的男女老幼挨挨擠擠。
在清水,流傳著“不吃徐家扁食,等于沒來清水”的民諺。很多在外工作的清水人,每逢辦事或節假日返回,必會攜親帶友品嘗正宗的徐家扁食。他們認為,清水扁食味濃肉多,與外地湯多味寡、肉量很少的相比,天壤之別。
當下,不少人到扁食店打工,學成自己開店,傳承手藝。有的偷工減料,在臊子里添加過量淀粉,以至于菜肉定形,成了雜醬扁食,口味大減。徐思安說,顧客還是喜愛正宗實惠、湯清味濃的扁食。好扁食講究葉面柔、辣子香,吃到最后,還有口清湯,似為美食作了總結。
如今,辛勞一生的徐家父子,都在縣城購置了商品房,生活得有滋有味。言談之間,徐彥宏給我端來一碗,吃一口,便覺面皮筋道,湯濃味香,油而不膩,肉質酥爛。勤勞質樸的清水人民,就如這碗包含了樸素與豐厚的扁食,用淳樸和厚道,創造了美妙的生活。
(作者系天水廣播電視報社原編輯、記者。在省市報刊發表各類作品,獲省市級征文獎若干,出版《天水老行當》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