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水11月15日電 作為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劉坪鎮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年過60的靳志強從事林果產業近40年,常年致力于蘋果、桃子等林果新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免費為十里八鄉的果農提供栽苗、接穗等服務。靳志強懷揣著發展果業、助農增收的夢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不僅為秦安果業持續發展注入活力,也讓眾多果農嘗到了種樹致富的甜頭。
10月16日,在劉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靳志強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網發(新天水記者 馬海林)
見到靳志強,是在劉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由于當天下雨,進不了果園,靳志強調侃說:“難得不下地,心里還憋得慌。”
靳志強所在的鄭川村位于秦安縣南部,離縣城5公里,人多地少,自古就有栽培果樹的傳統。1980年,靳志強中學畢業后,便跟著鄉親們在自家的責任田里開始了果樹栽培。從那時起,他下定決心,要把林果業這一傳統農業搞好,回報養育他的這塊熱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秦安縣果業局引進的北京最新桃品種京紅、麥香試驗成功,秦安的蜜桃產業發展迅速。可是,好景不長,由于后來不重視優良品種換代升級,一直暢銷的蘋果出現了低迷,紅極一時的桃子嚴重滯銷,豐收的果子因賣不出去而爛掉、倒掉,果樹被大砍大鋸。靳志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苦苦思索著如何改變這一困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老一輩果農的指點下,靳志強抱著試一試的心情,湊了五千多塊錢和朋友去陜西、河南、山東等林果業較發達的省市進行實地考察,學習他鄉先進經驗。他發現秦安果品滯銷的原因主要是品種單一,果農重產輕質、管理技術落后。而要搞好秦安果品這一行,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對品種進行更新換代,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
知道了癥結所在,靳志強便先從引進桃子和蘋果的新品種做起,著手購買新品種接穗,在自家的果園中開始試種,并將表現好的品種免費提供給群眾高接換優、建植新園。幾年后,他的果園成了名副其實的品種園,每到接樹時期,應時為需求者提供接穗,進行嫁接,修剪果樹。就這樣,他每年總是先別人、后自己,熱情認真負責地為每一戶果農修枝剪葉、指導建園,樂此不疲。
2000年,靳志強響應黨的退耕還林政策,借貸了50萬元,和幾個朋友承包了柴家山退耕還林區域的200畝土地,進行果樹的栽培和蘋果、桃新品種引進示范推廣。但時間不長,注重經濟效益的朋友受不了靳志強只埋首引進、培育、推廣新品種的執著想法,先后和他“分道揚鑣”,各自發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年努力,他從全國各地引進的桃新品種達150多種,蘋果新品種10余個,其中精心選育的蜜桃系、油桃系、蟠桃系等40余個優良品種,現已成為天水市乃至甘肅省最有發展潛力的桃新品種,他自己也成為區域聞名的果樹專家,慕名而來的果農們絡繹不絕,甚至吸引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前來光顧考察。
資料圖:靳志強對桃樹進行整形疏果。(秦安縣融媒中心供圖)
近40年來,靳志強為多少人免費提供了苗木、接穗,幫助多少人建了果園、嫁接了多少株樹、修剪過多少果樹、解決了多少棘手問題,他自己早已記不起說不清了。然而,經他幫助建起的那一座座綠油油的果園見證著他的付出。鄉親們的果園逐漸壯大,收益日漸提高,日子越過越紅火,而他,由于采購新品種的費用越來越高,管理果園的成本越來越大,培育出的新果苗都是免費送給需要的果農們,致使入不敷出,負債累累。
2009年,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和上海、江蘇、鄭州、蘭州等農科院果樹所桃專家來到靳志強的品種園觀察。專家說:“搞品種選育這一塊,是一個有意義而無效益的公益性工作,你是個農民,沒有科研經費,為何要搞這一行?”
靳志強說:“讓家鄉的果業向好發展,走向世界,是我的志向。”專家感慨道:“秦安有你這樣的林果熱心人,何愁林果產業搞不好!”
2008年,慶陽地區某縣想聘請靳志強指導林果生產,并解決他的正式工作,給家屬解決居民戶口。經過一番思考,他還是選擇了繼續當農民。2009年,新疆某市許諾以年薪12萬元長期聘請靳志強當技術員,他還是拒絕了。他還先后拒絕了多家果品生產企業和本地多家種植大戶的高薪邀請。有人說靳志強是柴家山上專門幫別人致富的“傻子”,其他承包人都富了,而他始終窮著。靳志強卻說:“我甘當這樣的‘傻子’,無怨無悔”。
資料圖:靳志強向果農講解果樹修剪技術。(秦安縣融媒中心供圖)
如今,靳志強被聘為秦安縣鄉土專家服務團隊隊長,帶領8名有實踐經驗的農民技師,指導全縣和試點村的果樹生產工作,為重點鄉鎮的果園生產服務。為了更好地服務果品產業,靳志強配合秦安縣委組織部在自己的示范園里,建立了秦安縣柴家山農村實用人才實訓基地,開展林果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林果后備實用人才實訓基地”。
2013年至今,靳志強組織農技培訓100余期,培訓省內外技術人員2萬余人(次)。他先后20多次應邀到甘肅天水、蘭州、白銀、靖遠,以及寧夏、新疆等地進行技術交流。先后在國內果樹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并探討出了一套切合本鄉本土的果樹管理技術理論,總結提出秦安淺山干旱區低效老果園優質生產技術要點,帶動秦安和周邊同類地區蘋果產業良性持續化發展。由于成績突出,他先后獲評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新華網 任鈺 新天水記者 馬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