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始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風險底線,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有效拓寬群眾產業、就業、增收渠道,脫貧成果不斷鞏固,鄉村振興加力推進。
強化監測幫扶,守牢返貧底線。壓實鄉村振興“五大專班”和鞏固成果“13個專責組”責任,推動政策銜接、產業銜接、成果銜接各項措施有效落實。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推廣運用“一鍵報貧”機制,按照“六必訪”“六必查”和“七不消”要求,對全市2.06萬戶9.03監測對象,逐戶逐人查短板補弱項,精準落實“一戶一策”幫扶措施,戶均落實幫扶措施4.45項,全市致貧返貧風險消除率穩定在70%以上。
加快產業振興,增加群眾收入。全力推進果品、蔬菜、中藥材、畜牧等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244家,年加工各類農產品425萬噸、加工增值450億元,果菜畜藥四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703億元。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產值達193.84億元。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322個,初步形成了“甘味品牌+市縣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商標品牌”的三級品牌培育體系。
補齊短板弱項,提升服務能力。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升,建制村實現自來水全覆蓋、自來水入戶率達96%以上。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達100%,自然村組道路硬化率達98.9%,麥積區、清水縣、張家川縣先后榮獲全國“四好農村路”建設示范縣區。以淺山區坡耕地宜機化改造為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41萬畝,大力推進果園防雹網、三防棚建設,著力改善農業發展條件。規范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人員選聘和日常管理,確保公益性設施常態化運轉。
完善投入機制,發揮資金效益。持續發揮各類幫扶資金助推鄉村振興的強大作用,建立動態調整項目庫,統籌安排使用銜接資金、公共服務、東西部協作等資金,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鄉村產業發展,以及各類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運營管理,今年爭取到各類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30.29億元,新發放支農支小再貸款9829萬元,為6213戶“三農”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62.70億元,今年新增19.69億元。
探索治理模式,促進共治共享。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因地制宜探索推廣鄉村黨建聯盟引領型、村民議事參與型、積分評價管理型等治理模式,加強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信息化支撐基層治理平臺,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和文明家庭、美麗庭院、“五星級文明戶”等文明創建活動,弘揚文明鄉風,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