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糾治陳規陋習、深化移風易俗,是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環節。
為更好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支持移風易俗工作,自覺參與城鄉文明新風培育,堅決抵制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全面提高文明素養,近日,市文明辦、市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糾治陳規陋習 倡樹文明新風”系列宣傳報道,重點展示全市各縣區、鄉鎮(街道)、村組(社區)的好做法、好典型,宣傳新成效,引領新風尚,為推進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行動、合力提升城鄉文明程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新天水記者 張彬霞 趙軍霞 實習生 高起航
“咱村的村民注意了哈,我再強調幾句:什么是陳規陋習?它們是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比如高價彩禮、薄養厚葬、不文明行為、忽視公共秩序等。我們要從自我做起,自覺摒棄那些不符合時代精神的舊俗。生活中,我們要積極參與到新時代的文明建設中去,通過實際行動來傳播正能量,影響周圍的人。”在當下農忙關鍵時期,甘谷縣安遠鎮鞏川村黨支部書記張冠平時不時響起的“大喇叭”廣播,已經成為全村村民耳熟能詳的習慣。
“咱鞏川人口多,趕上農活忙,通過‘大喇叭’喊喊就都聽見了,多嘮叨幾遍也就記住了。”近日,記者來到鞏川村,便聽見村上正在利用村“大喇叭”宣傳著“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的有關小知識。
“大喇叭就是好,都是大土話、大白話,一聽就懂。”提起“大喇叭”,大家忍不住夸獎。為了讓廣播內容更接地氣,張冠平充分發揮親和力強、善說群眾話的優勢,根據鄉親們的語言習慣組織宣講內容,除了用鄉音土語表達,還加上生動事例或者自編順口溜,把厚重理論轉化成基層群眾一聽就懂、一學就會的大眾語言,真正講到大家心坎上。
“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么忙著摘花椒、摘辣椒,要么到地頭清除雜草等,農活天天有干的。一天里沒有閑暇時間看電視、看手機,不過我們通過收聽‘大喇叭’這一渠道,關于抵制高價彩禮、薄養厚葬、村民攀比之風等各類政策也能及時知曉。”村民鞏克強說。
近年來,鞏川村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宣講理論政策、豐富文化生活、推動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等方面,積極利用“大喇叭”,組織志愿者服務隊伍進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點對點、面對面開展各類活動,用心推動鄉風文明煥發新活力。
張冠平告訴記者,全村共有273戶1159人,為了確保黨的各項政策能及時傳達到家家戶戶,村上在用“大喇叭”宣傳的同時,也還建立了鞏川村村民微信群。“每戶人家都在群里呢,平時關于移風易俗、護林防火、防范詐騙等重點工作,都會通過‘大喇叭’、微信群進行宣傳,充分彰顯了黨開展群眾工作的‘得力助手’作用。”張冠平說。
“現在村里人的文化素質越來越高,村容面貌越來越好,一些不文明的現象遭到了大家的反對和抵制,作為村民感到很高興。今后,我也將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做文明代言人。”鞏克強說。
張冠平表示,鄉村振興,不是光看大家的口袋富不富,更要看大家精神風貌怎么樣,重要的是要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下一步,村上將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持續用好‘大喇叭’宣傳的同時,村黨支部還組織志愿隊開展專項的志愿服務,去引導、去宣傳抵制陳規陋習,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民主議事廳作用,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讓文明新風吹進千家萬戶。”張冠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