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糾治陳規陋習、深化移風易俗,是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環節。
為更好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支持移風易俗工作,自覺參與城鄉文明新風培育,堅決抵制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全面提高文明素養,近日,市文明辦、市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糾治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系列宣傳報道,重點展示全市各縣區、鄉鎮(街道)、村組(社區)的好做法、好典型,宣傳新成效,引領新風尚,為推進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行動、合力提升城鄉文明程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清水縣梅江村:紅白“六條”破舊俗文明新風潤人心
□新天水記者景春燕王琴
黨旗鮮艷,古樹葳蕤,庭前院后花紅葉綠,街頭巷尾一步一景,夏日的清水縣梅江村,清風習習、滿目生機,古韻新景交融中,新時代美麗鄉村的獨特魅力一覽無遺。而在文明新風的持續浸潤下,移風易俗漸成共識,崇德向善蔚然成風,梅江村的文明底色也日益鮮明。
“參加紅事的人數,我們盡量控制在100人以內,宴席不要超過10桌,飯菜以‘四盤子、八大碗’為主,每桌花費控制在200元以內。白事喪期提倡3天,不得超過4天,全家幫辦白事的,每家禮金不要超過100元,如個人幫辦白事的,禮金不要超過50元……”老槐樹下,梅江村黨支部書記邵琦琪正趁著村民納涼的空隙,為大伙兒普及紅白喜事新規。村民們或凝神細聽,或提出疑問相互探討,不時傳出的歡笑聲,讓清幽古樸的村落平添了幾分生動,而通俗易懂、頻繁細致的宣講普及,也讓文明新風吹進“尋常百姓家”。
為了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梅江村把抵制高價彩禮、破除陳規陋習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創新設立“紅六條”“白六條”,要求紅白事及時報備,對規格、檔次設上限,成立紅白理事會監督實施。同時,依托大槐樹講壇、古民居家風家訓基地、村級文化廣場等地,常態化開展普及宣講,讓文明新風入腦入心,文明實踐見行見效。
“以往村里紅白喜事,時間長、儀式多、花費大,成了村民相互攀比的‘舞臺’。自從我們把紅白喜事納入村規民約,以詳細具體的內容進行規定,并根據每家每戶實際情況,通過上門講解或集中宣講等方式進行普及推廣,現在村里紅白事浪費現象明顯少了,事宴至少能省20000元,這對村民來說是很大一筆開支。”邵琦琪說,隨著村“兩委”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推進,群眾的思想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喜事新辦、厚養薄葬、勤儉節約已成為共識。
今年初,村民黃銀侖給女兒辦了一場完全符合村規“紅六條”的文明婚禮,得到了村里人的一致稱贊。“彩禮要了4萬多元,婚車4輛,婚宴8桌,簡簡單單省心省事。以前大家都覺得婚禮辦得越熱鬧越好,彩禮越高越體面,還互相攀比,不僅浪費錢、壓力大,還很累人。現在村里提倡紅事簡辦,我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愿意支持。”黃銀侖說,這樣的婚禮雖然簡單卻極具人情味。
村民支國強家今年5月辦了一場喪事,親身經歷后,便更加認同移風易俗后的辦事宴請方式。“以往村里的喪葬習俗很煩瑣,花費大、負擔重,家里人過世后,村里紅白理事會及時上門慰問并講解了新規,辦完事宴后發現零零碎碎加起來,竟然為我們節約了2萬多元。”支國強說,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安享晚年才是實實在在的事,逝后從簡治喪不是不孝,而是文明的體現。
“白事一碗菜,能省幾千塊;紅事八大碗,花銷減一半。”“抵制高價彩禮,樹立文明新風。”走在梅江村,隨處可見的文明標語,已然春風化雨般灑落家家戶戶,成為村民實實在在的文明行動。
群眾紅白喜事觀念的轉變,只是文明新風掃除舊俗積塵的一角。近兩年來,梅江村積極構建以“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的“五治融合”社會治理體系;開展評選表彰活動25次,評選先進模范58人次、五星級文明戶和文明家庭54戶;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成立鄉風文明促進會,創新“鄉賢文化+”社會治理模式,設立“善行義舉榜”和孝道“紅黑榜”,開展道德講堂;組成50人志愿者服務隊,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37場次,文明新風的種子已隨著一項項有效舉措的實施落地生根。
“梅江村將繼續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把村里的新風正氣樹起來,逐步實現移風易俗常態化、婚喪事務規范化、民間習俗文明化,努力提升村民的‘文明指數’和‘幸福指數’,讓文明新風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也讓群眾成為文明實踐的參與者和受益者。”邵琦琪說。
(來源:新天水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