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立節氣”與電動日地月模型制作
——天水市博物館開展科普月系列主題社教活動
![](/Files262/BeyondPic/2024-9/12/1725873533208874.jpg)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瑰寶,它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巧妙結合,衍生出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探討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智慧結晶,促使青少年深刻感悟歷史文化與推動社會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天水市博物館開展了科普主題社教活動——“定立節氣”與電動日地月模型制作。
![](/Files262/BeyondPic/2024-9/12/1725873558424276.jpg)
活動開始,宣教老師以博物館內陳設的八卦圖為主線,以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同學們的探索欲與好奇心,深入淺出地講解伏羲功績與八卦圖里蘊含的二十四節氣。接下來宣教老師以“尋找文物中的月亮”為題,引導同學們在博物館中的文物中尋找“月”,并在任務卡中進行記錄。
其后,宣教老師詳細講解二十四節氣的定義、歷史背景和科學依據。針對“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定立的?”“為什么要總結定立二十四節氣?”“在沒有天文望遠鏡的時代是怎樣觀察星象變化?”等同學們好奇的問題,進行逐一講解。隨后,老師闡述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業生產、預防自然災害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Files262/BeyondPic/2024-9/12/1725873545171773.jpg)
“地球公轉、自轉與節氣的關系是怎樣的?”在講解完二十四節氣知識點后,宣教老師又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紛紛舉手,踴躍回答。帶著問題老師播放科普視頻,與同學們一起總結地球公轉、自轉與節氣變化規律的知識。
![](/Files262/BeyondPic/2024-9/12/1725873582167608.jpg)
活動互動環節,宣教老師為同學們進行電動日地月模型制作演示,直觀展示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運動關系。同學們興趣高漲,制作電動日地月模型,觀察地球、太陽、月球的位置變化,感受節氣的變化規律,也將在博物館中觀察到的“文物中的月亮”在模型里進行呈現。同時還設置了有獎問答環節,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進一步加深對地球公轉、自轉與節氣之間的關系的認知。
![](/Files262/BeyondPic/2024-9/12/1725873597128434.jpg)
本次活動讓青少年親身體驗、實際動手操作,在科學、系統的實踐課程中,切實感受歷史文化的強大力量,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讓同學們在歷史文化的熏陶下,勇于開拓創新,為未來的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來源:天水市博物館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