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一:伏羲始祖文化研學之旅 卦臺山景區(3A)——秦安縣女媧祠——大地灣遺址 (3A)——伏羲廟景區(4A)
卦臺山景區:相傳為伏羲演繹八卦、開啟華夏文明之地。其山突兀而起,形如龍頭,渭河呈“S”形,由西向東穿三陽川而過,形同太極原圖,具有獨特的文史和科考價值。在此探源伏羲畫卦故事,了解中國八卦、周易文化的奧秘。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1c64049bc602acb5.png)
秦安縣女媧祠:了解人類遠古文明母系氏族社會的勞作、生產、生活方式,探源人類遠古文明史。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a3aa4db4459afd5e.png)
大地灣遺址:距今約8300—4800年,出土近萬件各類文物及大量墓葬遺物,是目前國內新石器時期年代最早、歷時最長、保存最完好的重要人文遺址。參觀大地灣遺址及博物館,了解古人類居住、生產、生活方式,體驗彩陶制作過程,探源人類文明發展歷史。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413dfdea53f2f400.png)
伏羲廟景區: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的廟宇,被譽為“華夏第一廟”。在此祭拜伏羲圣像、參觀天水市博物館,了解伏羲八卦二進制計數方式及河圖、洛書中國數學文化啟蒙。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3c7c4ad736c2fc08.png)
線路二:石窟文化藝術研學之旅 麥積山石窟(5A)——麥積山雕塑博物館——仙人崖石窟(5A)——大像山石窟(4A)——水簾洞石窟(4A)
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地處秦嶺余脈,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參觀麥積山石窟,了解精美的雕塑、壁畫藝術,掌握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和造像開窟的歷史,提升文化藝術涵養。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e4eb0d09fb15afe3.png)
仙人崖石窟:位于麥積山景區內!疤焐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參觀仙人崖景區的三崖、五峰、六寺,了解融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712c30048a4c5601.png)
麥積山雕塑博物館:參觀漢唐雕塑藝術館,學習傳統造像石胎泥塑的制作工藝,參與泥塑雕塑制作等過程。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faa2725de0621aa9.png)
大像山石窟:參觀大像山景區,了解古代藝匠們巧妙解決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觀看的視覺差的問題。甘谷大佛端座于懸崖之壁,開鑿在相對高度200米之上,但無論從山下或窟內各個角度去觀賞,都給人一種慈祥恬靜的感覺。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459c29ab2c53e142d.png)
水簾洞石窟:石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歷代屢有修建。其中以拉梢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及木構遮檐最為珍貴。有亞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梢寺大佛,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文化的重要資料。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bb0db611e768b48d.png)
線路三:紅色革命研學之旅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天水解放紀念碑——張輝烈士墓——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武山毛主席故居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包括紀念亭、鄧寶珊將軍事跡展廳、游廊等,感受著名愛國將領、中國共產黨忠實朋友鄧寶珊將軍一生熱愛祖國、探求真理、渴望和平、追求光明、勤政為民、關注民生、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家國情懷和光輝事跡。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59b68f732dd6812a.png)
天水解放紀念碑:帶領游客親臨天水解放紀念碑,了解天水紅色革命歷史。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軍軍長彭紹輝率20師一部率先由天水東門進入天水,宣告了隴右重鎮天水解放。8月5日,部隊舉行隆重的入城儀式。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f6b8faca07f7a343.png)
張輝烈士墓:張輝,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1936年10月,張輝親率一連隊伍到達娘娘壩與敵作戰,身負重傷光榮犧牲。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把張輝遺體埋葬在普華寺后山坡上。1986年9月,在紀念紅軍長征50周年之際,天水市在娘娘壩牡丹山舉行了隆重的張輝烈士骨灰安葬儀式。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0a52f41fcb90e6e8.png)
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武山縣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共展出各種圖片100余幅、革命歷史文物20余件,陳展面積200多平方米,通過圖片、沙盤、雕塑、電子視頻、實物展示等形式,全面系統地展現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真實展現了從1935年紅軍過境武山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武山的革命歷程、經濟建設和滄桑巨變。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500acd9cdc8bf8df.png)
武山毛主席故居:1935年9月25日,紅一方面軍到達武山縣鴛鴦鎮。26日,毛主席率領紅軍主力部隊在鴛鴦鎮鴛鴦村快速突破渭河封鎖線,準備翻過費家山到榜羅鎮,但在費家山遭到一股國民黨軍隊的堵截;待消滅了這股敵人后,天色已晚,紅軍只好住在了費家山,次日抵達通渭榜羅鎮。2002年8月1日,武山縣人民政府在鴛鴦鎮渭河大橋西南修建“紅一方面軍強渡渭河紀念碑”,以志紀念。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837c0c715b69fc92.png)
線路四:麥積山親近自然研學之旅 麥積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
麥積山植物園:地處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被譽為“西北植物基因庫”,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園區總占地5500畝,引種栽培周邊地區及世界同一氣候帶植物2200多種,其中喬灌木900多種,草本植物1300多種,國家級瀕危植物45種,國外植物38種!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毕娜找雇淼闹参飯@,綠樹茵茵,飛瀑如練,繁花似錦,當您穿越花徑林蔭,歇息于亭臺樓閣,佇立于百花叢中,注目瀑布飛虹,凝望繁花滿山,似有踏入仙境之感。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7707781dcbac1fca.png)
仙人崖:相傳此處過去常有高人隱居修行,故名仙人崖。這里層巒疊嶂,山環水繞,煙云繚繞,松柏成林,自古就被稱為隴上林泉勝地和天然森林氧吧。仙人崖迷人的自然風光,珍貴的文物古跡都會讓你留戀忘返,一定會驚嘆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在這里竟會融合的如此完美,讓人產生一種瞬間穿越到江南的感覺!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6a420411bdfdcb92.png)
石門:歷來以雄奇險秀著稱隴上,海拔2000多米,南北二峰對峙,有聚仙橋相連,狀若門楣。景區遠在兩晉、南北朝、隋唐就為道教勝地,皇天峰、麒麟峰等五座山峰組成雄奇的太極曲線,有“隴東南第一洞天福地”之稱,現存的24座道教古殿宇依托北峰、南峰、麒麟峰等山峰沿陰陽八卦太極圖形排列,布局奇特,宗教建筑完整,塑像精美,天人合一,至今道脈流傳,香火極盛。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8bf325e6a8e6eaca.png)
線路五:民族工業振興研學之旅 天水工業博物館——岷山軍工博物館——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鐵路分館
天水工業博物館:總占地面積約98.98畝,建筑面積6.7萬平方米,由主館區和附屬配套區組成。館內展陳部分按照古代手工業時期、民族工業時期、地方工業發展時期、三線建設時期、工業企業體制改革時期、工業高質量發展時期等六個方面進行布展敘述。打造集工業歷史和產品展示、工業遺產保護、科學知識普及、工業文化產業開發、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平臺,兼具黨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和工業文化創意功能。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85b5804c654ad738.png)
岷山軍工博物館:現有展館為原岷山廠生產槍框、槍管車間,總建筑面積2924平方米,總陳展面積2600平方米,共設五個主題展區,通過對中國民族軍工業創立及岷山廠的發展變革歷史的陳展,展現了“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d8e4be172b40f54a.png)
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鐵路分館:新中國成立后,西北鐵路建設以天水為起點,在西北鐵路干線工程局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和西北各族人民戰天寶、開天蘭,貫通隴海,開拓蘭新,實現中國鐵路東西大動脈的重大連通。該館通過場景還原、實物展示史圖片展示等方式,展現以西北鐵路干線工程局為主的老一輩鐵路人可歌可泣的筑路革命歷史。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1a995575b4dd2fb9.png)
線路六:三國歷史文化研學之旅 諸葛軍壘(2A)——木門道——姜維墓(3A)——鐵籠山(建設中)
諸葛軍壘:為秦州老八景之一,原址在今秦州區城東岷山路南。原為底大頂平的圓錐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門,每當正午,艷陽高照,諸葛軍壘上沒有投影,當地鄉民又稱“無影墩”。后因城市建設規劃需要,遷至慧音山腳下,背負青山,面臨藉水,成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園。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e8c35bea548dd91c.png)
木門道:俗稱峽門,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南40公里牡丹木門村附近,自古是街亭、上絡(天水古稱)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古道東西兩面雄山對峙,壁立千仞,空谷一線,狀若天然門戶。木門道峽谷東側的張家坪(原名張郃坪)為諸葛亮與魏將張郃作戰時的埋伏之處。木門峽谷中仍存有張郃坪、張郃墓,坪下有當年蜀兵布伏的伏兵灣。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74e529b6ba54bcc6.png)
姜維墓:AAA級旅游景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姜維逝世后,忠骨埋于四川,但故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大將軍,在距甘谷縣城東5公里的姜家莊將軍嶺上,修建了占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姜維衣冠冢和姜維紀念館,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寫了“姜維故里”碑。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021630a8761f98fe.png)
鐵籠山:《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甘肅省》分冊解析:“在武山縣西部,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鄧艾拒姜維于武城山,圍困如鐵籠,故名”。據出土文物和地名資料考查,鐵籠山確實是一處三國古戰場遺址。山腳田地,時常會有刀、矛、箭頭等兵器出土,周圍地名也多和軍事有關。山北有“泄兵山”,傳說是姜維引兵攻堅的地方;另一村叫“馬跛里”,傳為姜維戰馬受傷的地方;還有一村名“八營坪”,傳為姜維屯兵之處。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60b0cdb98295cd7c.png)
線路七:杜甫寓居天水詩作研學之旅 東柯杜甫草堂——南郭寺(4A)(杜公祠、二妙軒)——天水古城寓園——鐵堂峽——成縣栗川
東柯杜甫草堂:位于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柳河村東柯谷。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經艱苦跋涉來到了秦州,在此創作117首詩歌。據《元一統志》《古董鎖記》《雍大記》等史載,東柯杜甫草堂始建于北宋哲宗紹圣(1094—1097)年間,距今900多年,歷經宋、元、明、清。明代崇禎末年(公元1644年)毀于兵火,后重建。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再遭兵毀,毀壞殆盡,之后又加修葺。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34a6060e0597208b.png)
南郭寺(杜公祠、二妙軒):杜甫在寓居隴右期間,游覽了秦州名勝南郭寺、甘泉寺與麥積山等地,每走一地都有詩作留世。杜甫在秦州期間創作的詩歌,反應了當地社會風貌、歷史、政治事件的背景。游覽南郭寺“二妙軒”,了解清初大詩人宋婉主持鐫刻的杜甫流寓詩碑。此碑上摹刻的詩,是詩圣杜甫的頂峰之作,后人稱為隴右詩六十首,此碑因集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書法于一體,詩妙、字妙故稱“二妙軒碑”。1997年,天水市政府將《二妙軒碑》拓本重新刻石,放在南郭寺內永久保留。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cbca3bdad0b1d8ab.png)
天水古城寓園:寓園杜甫詩詞長廊精選杜甫流寓秦州創作詩歌21首,其《月夜憶舍弟》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乃千古名句、絕妙古今。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c8edb6003fd420fa.png)
鐵堂峽: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平南鎮和天水鎮交界處。西漢水從峽中穿流而過,長約十余華里,峽崖壁立,色黑似鐵,空谷一線,壁立千仞的奇幽峽谷。詩人在《鐵堂峽》一詩中曾寫到:山風吹游子,縹緲乘險絕。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
線路八:名城古韻研學之旅 天水民俗博物館(3A)——天水古城(3A)——玉泉觀景區(4A)——青鵑山旅游度假區(4A)
天水民俗博物館(南北宅子):南宅子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北宅子建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別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兩處古宅的建筑布局、結構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研學主要從建筑、民俗、典故等多個方面,了解古建筑、古民居、古家具、傳統民俗方面的知識,了解皮影的起源、表演、制作工序、造型特征,通過現場教學的方式開展皮影制作。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15acd870691e7ce8.png)
天水古城:天水古城位于天水市主城區解放路以北的澄源巷、自由路、三新巷片區,是西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和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居民院落群,區域內有眾多的明、清時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筑遺存。引導游客參觀天水名城博物館、榮氏福新天水辦事處、漢將軍府、民族團結記憶館、絲毯非遺博物館、葛霽云故居,張俊府故居、趙氏祠堂、玄奘行館等文化展館,游覽文創一條街(兩把刷子雕漆、趙氏泥人、關峽竹編、漢服館、大漠行麻鞋等)。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0b6ff84f742f3793.png)
玉泉觀: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天靖山麓,南俯州城,北迤青山。玉泉觀始建于唐代,毀于宋末,經元、明、清三代擴建重修,形成擁有90余座建筑的大型道教宮觀建筑群。觀內殿宇巍峨,碑石林立,古木蔥郁,林壑秀美,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透腦的玉泉而得名,被譽為“隴上第一名觀”,是尋仙問道、探幽仿古、觀光游覽的理想人文圣地。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ab15e8163cf311e0.png)
青鵑山國際休閑旅游度假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平南鎮孫集村。景區分為體育休閑、科普教育、養老養生、文化旅游、觀光農業五大板塊,自然環境優美,地域開闊,植被茂盛,是各地游客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現開設了運動技能、自然教育、生物科普、非遺手工、自然科普、勞作技能等六類研學課程,滿足不同年齡青少年需求。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129cdcc0f306a6b5.png)
線路九:明清古民居研學之旅 胡氏民居(3A)——賈家公館(66號文創園)——紀信祠——萬壽宮——天水古城(3A)
胡氏民居(南北宅子):胡氏民居是一組布局嚴謹、用料精良,雕梁畫棟,曲徊幽靜的明代庭院建筑群,是西北地區極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館。胡氏民居又名南北宅子,是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組成,兩處古宅的建筑布局、結構形制、屋頂脊飾、磚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4d62049cbc32f856.png)
賈家公館(66號文創園):天水66號文化創意園是由地方政府著力打造、天水陸拾陸號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投資運營管理的全省第一家文化“雙創”企業,以天水市秦州區66號賈家公館古建院落為創新、創業發展基地。研發的秦州旅游商品福禧杯、漢字杯、文化電子書燈等融合了伏羲文化、秦州文化,榮獲國家、省級文化旅游商品多個獎項。
游客游玩以上景點,沿著主街道漫步過去,一邊欣賞百年古樹一邊游至山陜會館、紀信祠、萬壽宮等明清古建筑群,進一步領略古老秦州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d82eea439647b756.png)
線路十:走進自然拓展研學之旅 青鵑山旅游度假區(4A)——蘇灣民俗莊園——天水鎮焦李村草莓小鎮
蘇灣民俗莊園:蘇灣民俗莊園田園綜合體集“一館、一坊、二園、六區”為一體:民俗博物館、傳統百工坊、農耕文化園、生態采摘園、古街古建區、人工湖景區、特色餐飲區、休閑垂釣區、生態觀光區、云海觀景區等,多肉基地、草莓、大櫻桃采摘培育園、娛樂賽馬中心、篝火野炊體驗中心、蘇灣八大碗餐廳獨具特色。
![](/Files262/BeyondPic/2024-7/12/24071208554b729a93536c8b9c.png)
天水鎮焦李村草莓小鎮:秦州草莓小鎮項目位于秦州區天水鎮焦李村,來這里采摘草莓、櫻桃和番茄,體驗采摘樂趣,還可餐飲、游樂、購物、采摘體驗配套設施,將農產品采摘、農業科普、游樂、餐飲、親子活動深度融合,讓游客沉浸式體驗現代農業魅力。
(新聞來源: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