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伏羲廟古建筑之美
雨佳
![](/Files262/2024062107324937179.jpg)
(伏羲廟儀門)
![](/Files262/202406210734555383.jpg)
(伏羲廟內的太極殿)
在千年歷史的沉淀下,古建筑變成了文化的記錄者和見證者,鐫刻著人文印記,呈現著歷史脈絡。中國古建筑之美,在于其承載了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于其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映射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特色。讓我們一起走進與伏羲文化有關的古建筑,在一處處細節中感受匠心獨運的建筑藝術之美。
天水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處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半干旱氣候的過渡區,北臨隴山,東依秦嶺,南通巴蜀,西接隴中,隴山、秦嶺和西部黃土山脈對其形成環抱之勢。清《秦州直隸州新志》記載:“蓋蘭、河之中堅,關隴之重鎮也。”
天水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故里,也是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孕育了這里獨特的建筑藝術,市內文化古跡眾多,尤其以伏羲廟為代表的明代古建筑群,是現存全國規模最大、年代最為久遠的專門祭祀伏羲氏的廟宇。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位于天水市城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公元1483年—公元1484年)。伏羲廟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9座,是甘肅省唯一的也是全國罕見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風格的建筑群,1963年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世紀以來,隨著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連續舉辦,伏羲廟更成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重要場所。
伏羲廟建筑的文化特性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發展的最后一個高峰,明代建筑廣泛使用木、石、磚,且雕飾豐富,官式建筑逐漸定型,裝飾形成一定的規范。同時,地域性特征更加明顯。天水由于特殊的地域及人文環境,形成了當地特殊的建筑文化氛圍。
其一,伏羲廟是供奉伏羲的廟宇,由于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體現了伏羲氏的至高無上。這個特點是怎樣通過建筑藝術的形式(布局、空間、形體等)表現出來的呢?從總體布局來看,伏羲廟在利用建筑群烘托伏羲氏的神圣與莊嚴方面匠心獨具。一是整齊劃一,講究對稱。主要是在長達600米的中心軸線上,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二是運用連續的封閉空間、逐步展開的建筑序列烘托出伏羲氏的莊嚴和崇高。三是運用逐步升高的建筑群烘托伏羲氏的崇高,在建筑整體中突出重點——太昊宮。四是色彩對比的強烈。金碧輝煌的古建筑掩映在參天古木之中,使整個建筑顯得莊嚴雄偉。
其二,伏羲廟在布局安排上具有鮮明的周易思想。伏羲廟各院內遍布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先天殿殿頂龕帷天棚所繪“伏羲兩儀圖”,天花頂“河圖先天八卦圖”和“伏羲六十四卦圖”均為明代遺存,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其三,南北建筑及裝飾融合,渾然天成。天水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為陜、甘、川接合地,因而這里交流活動頻繁,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文化習俗,既有北方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的精巧秀美。伏羲廟屬于典型的北方建筑群,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江南建筑的影響,注重精雕細刻。
其四,天水民俗文化氛圍濃厚,眾多民居建筑均依天水市地形坐北朝南,伏羲廟在庭院的布局上,也采用了坐北朝南的格局,南臨大街,在方便出入的同時又體現了注重功能性的設計原則和對于民俗文化的辯證運用。
建筑裝飾極富藝術表現力
伏羲廟裝飾題材可以分為植物、動物、日月云氣、神話傳說和幾何紋樣等。植物紋樣主要有艾草、蔓草、松枝、荷花、牡丹等。動物紋樣有盤龍、團鳳、仙鶴、麋鹿、蹲獸等。日月云氣、神話傳說圖案有八卦、葫蘆、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等。幾何紋樣有勾紋、回紋、線紋等構圖特征。其中,太極圖、六十四卦是伏羲廟常用的裝飾圖形。從八卦結構衍生而來的S形結構以生動的視覺圖形反映事物本質的美,以對立產生和諧,再現了古人的宇宙觀。這種圖形,尤其是其S形結構至今為人們所喜愛。
伏羲廟建筑群裝飾材料主要有石材、木材和磚,采用透雕、浮雕等方法。石雕在伏羲廟中用于大門前的裝飾,主要題材有龍形象和八卦圖。先天殿是河圖洛書圖。磚雕多用于影壁、門、檐、屋脊的裝飾,正脊多用植物紋樣,并以左右橫向重復的方式構成,具有強烈的秩序感,屋脊兩側多雕有鴟尾蹲獸、饕餮、螭龍等,寓意吉祥平安。木雕主要體現在建筑構件上,雕飾精致的動植物紋樣多用于門窗、檐、雀替等構件的裝飾,構圖飽滿而均衡。吉語類的福(蝙蝠)、祿(梅花鹿)、壽(麒麟)、喜(喜鵲)、牡丹、蘭花等是正宗傳統的雕刻圖案。
伏羲廟建筑裝飾的題材、裝飾材料極富藝術表現力。如八卦、太極圖、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河圖洛書圖等圖案,形象地說明了伏羲氏的歷史功績和發明創造。仙鶴、松枝、團鳳圖案寓意長壽美滿。伏羲廟建筑在空間、色彩、形體上采用了一系列對比手法。
伏羲廟建筑的審美特征
伏羲廟建筑群不僅以實體記錄了明代的建筑技藝,還積淀著十分豐富的審美內涵。
一是建筑風格兼有北方的雄壯和南方的秀美。伏羲廟經過700余年的創建、修繕、擴建,保存至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宮殿建筑群,充分體現了嚴謹方正、逶迤交錯、精巧秀美、氣勢雄渾的特點。伏羲廟建筑群中既有西北特有的單坡型建筑,又有雙坡型建筑;伏羲廟建筑群采用天然優質木材,保留木材原有的質地和色澤,原質木材和磚石的結合使整個建筑群有著北方建筑特有的渾厚、淳樸之美,同時在建筑的局部裝飾上,精雕細刻、細致精美,透出一種幽靜和詩意,蘊含著江南建筑的風韻。天水處于黃河、長江流域之上游,風俗兼南北之長。自古以來多種文化的交流融合,鑄就了天水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是八卦與建筑藝術的成功結合。天水至今遺存有大量和伏羲相關的文物古跡與民情風俗,在伏羲廟多次出現八卦或太極結構的裝飾圖形,門前的抱鼓石上就采用了天水當地常用的八卦,房屋額欄上的仙鶴花草紋樣多采用太極圖形構圖形式。這些都是與當地伏羲文化和風俗習慣密不可分的。
三是建筑色彩華麗鮮明。宮殿裝飾色彩,屋頂多用金黃色,立柱門窗墻垣等處多用赤紅色裝飾,檐枋多施青藍、碧綠等色,襯以石雕欄板及石階之白玉色,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三五之夜,明月半墻。置身中院,皎潔的月光從古枝縫隙中篩落下來,銀輝瀉地,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鐵鐘迎風搖曳,叮當聲輕盈入耳,使人感覺寧靜祥和。
伏羲廟的設計與建筑是天水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它展示了天水地區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700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伏羲廟建筑藝術圖形符號的形成與發展,得益于天水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原文化與其他文化交匯相融,熔煉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隴東南地域的相對封閉,又使這種地方建筑藝術歷經七八百年而被完整地保留下來,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