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章 頌 始 祖 (上)
——歷代詠頌伏羲、女媧詩詞簡析
天水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雄山秀水,孕育古代文明;地靈人杰,薈萃人文華英!天水最早產生的文學藝術形式是神話與傳說,伏羲、女媧等部落首領的神話傳說大家都很熟悉。遠古神話傳說,雖然它們不是自覺的文學創作,卻折射了天水地區在人文初創時期的文化積淀,表現出先民最初的詩性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尚書·堯典》中記舜的話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之一。縱觀中國詩歌發展史,詩人們從很早以前對誕生于天水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等,便用詩歌這一文學體裁進行贊美頌揚。這方面不僅有明確的記載,而且數千年來贊美先皇初祖的創作延續不斷,詩作迭出、韻篇頻生。
戰國時期楚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政治家屈原在楚辭《天問》第一次提到了女媧: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思想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他出身于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天問》是屈原僅次于《離騷》的長詩,他用詩歌的形式,從頭至尾一口氣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開辟、日月的運行等各類自然現象,也包括人類遠古的神話傳說、朝代興亡的歷史等古往今來的各個方面。要對“天”和當時尊天的許多學說進行大膽的懷疑、批判和責問,其中有些極有科學價值的問題。在這首長詩里面,第一次出現了“女媧”的名字,“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用現在的白話文就是:請問遠古開始之時,誰將此態流傳導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從哪里得以產生?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因?在一連串詰問之后,屈原自然涉及到了女媧:是誰叫安登做了統領大帝?女媧的身體是怎么造出來的?
對于屈原咄咄逼人的提問,東漢辭賦家王延壽在他的代表作《魯靈光殿賦》里作了回答。在詩中,王延壽則具體描述了伏羲、女媧的形體和黃帝的威儀:
上紀開辟,邃古之初。
五龍比翼,人皇九頭。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鴻荒樸略,厥狀睢盱。
煥炳可觀,黃帝唐虞。
軒冕以庸,衣裳有殊。
王延壽(約140年—約165年),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陽宜城)人,東漢辭賦家。文學家、楚辭學家王逸之子。
靈光殿是西漢初期魯恭王劉余的建筑物,賦中所描寫的是類似武梁祠刻石壁畫。從恭王劉余到王文考三百年間,殿宇幾經修葺,但伏羲、女媧像不曾變動。可見在那時候,伏羲、女媧龍圖像的淵古與神圣了。三百年間仍保護完好,而且字跡都清清楚楚。在這篇洋洋灑灑的韻文里,作者王延壽對伏羲、女媧、黃帝等人類先祖的體態容貌進行了描述。
而這首詩歌用淺顯的話說就是:從遠古時代的開天辟地,到人類社會的開端,諸如人面龍身的五龍兄弟各駕一龍而齊飛,九個腦袋的人皇,人首龍身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女媧等等。遠古混沌蒙昧的時代,人們淳厚質樸,他們的形象也非常粗獷憨直。光彩可觀的是黃帝、唐堯和虞舜,乘車戴冕,衣裳也有了等級。總之作者筆下的伏羲、女媧相貌質樸奇特、神情異樣,而黃帝儀表明亮煥赫、峨冠博帶。
伏羲肇啟文明的偉大功績隨著時光的流逝,得到了后人高度的稱頌。三國時期的魏國詩人曹植,在四言詩《伏羲贊》里則高度贊美了伏羲創立中華文化、肇啟文明的豐功偉績:
木德風姓,八卦創焉。
龍瑞名官,法地象天。
庖廚祭祀,網罟漁畋。
瑟以象時,神德通玄。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他結網罟、興漁獵,畫八卦、造書契,作甲歷、定四時,造琴瑟、興禮樂,正姓氏、制嫁娶,嘗百藥、制九針,以龍紀官、分理海內,被尊稱“人文始祖”,民間稱之為“人祖爺”。
如果說此前的《魯靈光殿賦》僅僅是提到了伏羲,那么《伏羲贊》是我們見到的最早歌頌伏羲的詩。該詩以凝練的語言,涵蓋了伏羲的不朽功績。
此詩的大意是說,伏羲以木德為姓,始創先天八卦,以龍紀官,伏羲憑自己的睿智,探究、領悟天地間的奧秘,創下了不朽的功勛,開創了漁獵時代,其功德無人可比。
同樣在《女媧贊》里,曹植頌揚了女媧巧手摶出黃人萬種,種植桑林讓大地變成綠色,造笙簧讓音樂愉悅人們生活的絕世偉功:
古之國君,造簧作笙。
禮物未就,軒轅纂成。
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神華七十,何德之靈!
女媧,因風姓,又有風媧之稱,又稱媧皇,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母親。相傳女媧造人,以黃泥仿照自身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間天塌地陷,她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鰲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是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世本》云:“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王世紀》曰:“女媧氏,承皰羲制度,始作笙簧。”女媧發明創造的笙簧是我國最早的婚禮器樂。
這首《女媧贊》,盡管詩的主旨是贊美女媧造笙簧的功德,手法上也只有鋪陳而已,但作者巧妙地把造笙簧作為黃帝禮儀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將造笙簧視為女媧七十變的內容之一。
伏羲制瑟琴,女媧造笙簧,共同創造了我國音樂的雛形,厥功至偉。女媧與音樂的關系,經曹植的生花妙筆后,成為一種美妙音樂的形象符號,反復出現于后代的文學作品中。
自曹植的四言體詩《伏羲贊》《女媧贊》之后,伴隨著綿延千年的伏羲文化,歌頌伏羲、女媧的詩詞文賦,在各個時期陸續出現。這些詩作語言精練、文字對稱、體制短小、結構靈活,著墨不多卻準確形象地記錄了我們先祖在奔向文明之途所創立的光輝業績。每一句詩,似乎一張剪影,蘊藏著一段壯美而悠古的神話,展現的是厚重而光耀的歷史文化。